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校园赞助平台引流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9
/ 3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校园赞助平台引流策略研究

张芸菁 李静蕾 华可欣 曾诗杰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以校园赞助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校园赞助平台不活跃的原因,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引流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为今后企业赞助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对当前校园赞助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校;校园赞助;引流策略

Research on campus Sponsorship Platform Drainage Strategy based on Internet thinking

Abstract: the article in the "Internet + big data era" as the background, to campus sponsorship platfor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nalysis the cause of the current campus sponsorship platform is not active, an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rainag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corporate sponsorship college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campus sponsorship platform.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sponsorship; Drainage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大学生社团活动被认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学生社团也得到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文化逐渐丰富多彩,此时,校园文化活动便面临一项严肃的问题:活动经费不足如何获取?

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在回收的160余份有关赞助需求的问卷中,有70%以上的人都是向学校周边商家寻求赞助。但90%以上的曾经寻求过赞助的人都认为寻求赞助存在困难。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上,提供赞助的服务不多:手机客户端上,尚无专门针对校园赞助的应用;网页平台上,现存的网站寥寥无几,并且活跃度并不高。寻求赞助的困难与校园赞助平台的不活跃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有研究中,对企业赞助校园活动的资料也有较多,但面向对赞助平台或赞助市场的分析还是较少。如今互联网思维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本文将对校园赞助平台进行分析,试图从平台角度解决其存在的流量问题,并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引流策略,为校园赞助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平台流量缺乏的原因分析

2.1 平台功能不够完善。

一切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调查发现,当前还不存在一个较为稳固的校园赞助平台为高校与企业提供长期合作关系。各个平台的运作形式不一,但其大多数都有这些问题:

  1. 平台安全性遭受质疑。赞助平台身为一个涉及资金交换、信息交换的平台,用户会尤其担心自己的信息与资金安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人都希望会有一个赞助平台,而那些选择否定的人基本都是因为担心资金及信息的安全。

  2. 信息冗杂。赞助商需求与校园活动经费需求不对等,且二者之间交流不便,难以协调消化,导致发布赞助信息与寻求赞助信息过于累积。

  3. 地域限制。赞助平台具有宽广的地域市场,但同时,具体到某一个地域时,会出现赞助企业数量过少的情况,不足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2平台的认可度不高。

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部分的校园赞助活动开展方式仍然较为传统、单一,一般仅由企业和高校部分学生组织直接交流联系。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的高校组织和企业人员都认为洽谈赞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们仍拘泥于传统的线下模式,不愿做出改变,导致线上校园赞助业务中介类平台认可度不高、难以顺利开展。平台认可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高校企业均存在极端观念。部分高校对于“互联网+赞助”类平台态度模糊、不重视,认为该类平台可有可无,甚至并未完全接受“校园赞助”这一概念。部分组织认为“赞助活动”是企业对校园文化的过度消费,弊大于利。对于企业方面,企业商谈赞助的目的性、盈利性过强,高校赞助制约较大,校园赞助便成为次好选项。

(2)校企赞助类业务市场尚未成熟,客户群体不愿做出新形式的冒险。调查发现,校企赞助类业务市场尚未出现类似统治者的企业。大多数校企赞助类企业发展不大,流量不大,仍是一个新兴产业,有赞助需求的群体更有意愿采用传统的线下方式,而不愿意承担新事物面临的未知风险。

(3)赞助协议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在字典中,赞助是帮助、支持的意思,表现为无偿性质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赞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公益行为,它已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商业手段。维基百科给出赞助定义:赞助是一种双方得益的公共关系活动。商家在提供赞助的同时,往往会希望接受赞助方给予一定的回报。在付出资源、接受回报中,签订协议显得尤其重要。但我国关于赞助协议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在合同法体系中,未对“赞助合同”、“冠名合同”、“体育赞助合同”做出明确的规定,形成“买卖合同说”、“广告合同说”、“赠与合同说”这几种主流学说[1]。同时,关于校园文化赞助,还存在赞助主体的法律定性问题[2]

  1.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校园赞助平台引流策略

3.1完善平台体验。

只有产品不断的更新升级,才能够打造出更极致的体验,更加吸引用户。平台应秉持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重从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交互性等性质入手,对项目进行优化改善。

  1. 平台安全性优化。对于平台资金及信息安全,平台可以选择在成熟期间发展自己的安全系统,或者,同知名度比较高的企业合作。同时,增强隐私保护功能,让用户感觉到处在被保护的氛围中,对不安全的信息给予提示,增强用户的信任度。与此同时,考虑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交易合同模板,增加双方交易的安全感,为双方交易提供合适的法律维权途径。

  2. 平台可靠性优化。对于平台功能发展,可以考虑多给与两方用户之间沟通交流的途径。这个做法可能会导致用户两方舍弃平台私下沟通,造成平台利益损失,但在平台吸纳用户期间,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3. 平台交互性提升。对于用户渠道发展,平台可以加大对赞助商家和学校社团的引入。以赞助商家吸引高校用户、以高校社团吸引企业用户,达到循环良性发展过程,以提升自己的的竞争实力,完善用户体验。

3.2扩大平台知名度。

为了提升平台的流量,除了完善平台自身之外,提升品牌自身知名度也很重要。

(1)地域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宣传。

线上平台具有互动性、便捷性的优点,但是线下同时有其优势,它可以提升用户的真切体验感,感受到更加真实可靠的服务品质。此外,当今的赞助模式,更加集中于线下签约的传统模式,需要通过线下面对面的对接与交流,大众的传统观念难以及时得到转变。因此,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宣传平台,可以起到增强用户对品牌和平台信任度的作用,并使用户的流失率大大降低。

(2)形式上,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自媒体运营模式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流量。

灵活运用当前热度较高的社交自媒体账号,在社交圈中发展平台的社会协作能力,扩大平台的品牌影响力,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增加网站的页面访问量与用户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平台的使用率。

(3)策略上,充分利用口碑、情感、事件等多种营销方式吸引客户。

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将与平台相关的资讯,高质量地展现在客户面前;运用名人效应提升用户粘性;借助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提出相关的观点,给平台提供一个被关注的契机,以此吸引更多流量。

3.3增强平台用户粘性

在提升知名度,吸引用户的同时,也要及时的留住用户,以增强平台的活跃度。“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有很多,可以采取多重奖励机制与基础功能免费两大亮点运营模式增强用户粘性。

(1)通过精准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分别选取根据个性需求所得出的奖励机制进行奖励操作。例如采取“连续签到一周”或者“邀请新用户”等任务形式,对于高校学生,在完成后给予VIP一周的奖励;对于企业在完成后给予“精准定位赞助对象”功能一次等,以此留住老客户、加盟新用户并提高了用户们的活跃度。

(2)提供基础服务快速吸引大量的基础用户,后续通过价值链延展提供增值服务完成收费环节[3]。对于用户而言,互联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资源多、成本低。所以在互联网这一庞大的环境之下,赞助平台可以顺流而上,免费开放基础功能,先让用户体验并接受平台,集聚用户,吸引流量,让用户享受价值的同时,挖掘出适合平台的盈利模式。例如,可以采取高级功能会员制收费或者广告收费作为价值链延展部分作为盈利点,同时实现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1.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兴起,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繁程度导致其对于校园赞助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也将赞助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宣传企业品牌与形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广大高校社团与企业急需建立联系以实现共赢。

当前校园赞助平台的功能不够完善、认可度不高,高校对于此类平台不重视,以及响应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都是导致校园赞助平台流量缺乏的原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平台应当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赞助平台的实力与竞争力,同时使用多样化的新媒体工具,来扩大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双赢以及共同发展,也为校园赞助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健宁. 体育赞助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20.

  2. https://wenku.baidu.com/view/1e03485a804d2b160b4ec034.html?qq-pf-to=pcqq.c2c;2020年8月18日引自百度文库

  3. 刘建刚,陈昌杰,张美娟.“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8(08):69-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0421079

【作者简介】张芸菁(2000-),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在校本科生,金融FRM方向;

指导老师:戴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