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共筑爱的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7
/ 2

家校共育 共筑爱的教育

于海燕

北京八中崇德中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式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最长的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一条重要途径。李镇西校长曾经对他老师们说:“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这句话既是教师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也是父母家庭教育中的一剂良药。

  1. 家校共育的作用

  1. 家校共育可以更好的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这一点上我感同身受。在班主任这条任重道远的路上我仅仅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时间虽短,但是带给我的成长是无法用任何计量单位估算的。家长们孩子们给与了无限的支持,在教育孩子上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我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通过家长我能够准确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能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以便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成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条无法割舍的纽带,我们共同努力,共同砥砺前行。

  2. 家校共育也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真实表现。教师想要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3. 家校合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

  1. 家校共育的途径

为了更好的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我们学校主要采用了家长开放日,家访以及家长会的形式。

  1. 家长开放日。 学校定期会邀请家长们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学校,在教育方向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家长开放日的举办,真正的展示了教育的透明化,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了一走彩虹桥。

  2. 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共育最普遍的形式,针对孩子在校在家出现的各种共性问题,我们能够各抒己见,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3. 家访。整个暑假,我们学校开展了“教育进万家”活动,切实走进孩子的生活中,感受孩子的成长环境。了解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家访过程中要作好家访记录,要求家长签字,面对面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埋怨、不指责、不批评,切实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家访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员结构,家访过程中要有礼有节,不能告状式家访,家访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1. 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暑假的家访,我共走进了35的学生的家庭中,下面主要想从家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

  1. 无底线的溺爱。随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家长总是想给予孩子们最好的一切,用心血铸成了一个个象牙塔,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甘心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但是这种爱其实是偷懒的,没有思考没有斟酌的。当你打着为孩子的名义,替孩子把所有事情都给办了,最终的结局是只养出了一个终生依附父母、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巨婴。

  2. 孩子缺乏主见。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七步,之中之一就是让孩子当中出丑。在有些父母的潜意识里,觉得教育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说,有的父母,打骂儿女,都可以丝毫不顾及场合。但是孩子也是要面子的,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会成为一道难愈的疤。身为父母,我们给与孩子的认同与肯定,会让他们将“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面子转化成“自爱、自尊、自重”的里子,一路披荆斩棘,迎向未来。

3.把大人的仇恨播进孩子的心灵。夫妻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维系家庭的重要支撑,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在我走访的家庭中,家庭关系和睦的孩子总是乐观积极向上,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关系相处融洽;而那些父母经常吵架甚至闹离婚的家庭中,孩子总是在逃避,不愿意和别人亲近,缺乏自信心,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精神冲击。

4.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孩子的精神世界应该得到尊重。我们总是习惯将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我们圆自己的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总是把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是愚蠢的表现。每个孩子都是一束光,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我们不应该去剥夺孩子们这种权利。

在教育界中,有一条备受认可的公式:一个优秀孩子=60%家庭教育+30%学校教育+10%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卿曾经说过一段特别深刻的话:在教育孩子时,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抵不过他败家一年。如果说,学校教育史孩子获取知识的窗口,那么,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成长打开的大门。所有老师和父母始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为了每个孩子全力以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条战车上的两匹战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终究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会因为家庭教育的美好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