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爱的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7
/ 2

文化传承 爱的传承

陈桂叶

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摘要:《影子人》——拿到这本绘本,封面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恍惚中时光在倒流。毛线球、拨浪鼓、贴着纸的窗户、贴在窗户上的红色生肖剪纸……充满年代气息,一股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迎面扑来。透过窗棂,一片橙红色的烛光影影绰绰,映照着孩子的面庞,暖暖的、柔柔的,带着宁静与安详。

关键词:文化;传承; 故事

第一次看到绘本《影子人》这个书名,我就迫切地想看到书。因为影子人,很自然地让我想起童年时,在手电筒的光影中,父母陪我们姐妹俩一起玩手影。因这样的记忆,竟莫名地感到亲切。 

打开《影子人》,先将书的插图认真的看了一遍,首先我感觉到的是温暖,整本书的图案都不鲜艳,无论是小土房还是高楼大厦都笼罩在昏黄的色调中,但却给人温馨,这就是家的感觉。浏览完插图再回来看文字,一个小小的简单的游戏将一家三代的心连到了一起。故事在橙红色的烛光中,在母亲欢快、动听的歌谣声中开始。“笑话笑,笑话笑,笑话戴着破毡帽。”影子人给“我”带来了惊喜和快乐。“我的病似乎好了很多”,可影子戏演完,“妈妈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不停地呵气,嘘暖着双手,又用双手摩搓着脸颊”,“在这有趣的游戏中,我的病好了。那一年,我三岁。”影子人陪着“我”长大,更是妈妈的爱一直陪伴着“我”。后来,影子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直至一次停电的寂寞孤独中,我再次点亮了妈妈放在抽屉里的一段蜡烛头,在烛光的跳动之中,影子人再次出现。病中的妈妈,很高兴,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三岁时的记忆。“我若有所失。我感到惶惑,愧疚。”再后来,“我”做了爸爸,三岁的儿子又哭又闹,“我”的老妈妈又演起了影子人,唱起了那首古老的童谣响起:“笑话笑,笑话笑,笑话戴着破毡帽……”三岁的儿子停止了哭闹,居然随口编出了新的童谣:“笑话喜,笑话喜,笑话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全家人也跟着唱起来。

我三岁时,在影子人有趣的游戏中,我的病好了;在儿子三岁时,当我对孩子的哭闹束手无策的时候,影子人再次出现了,儿子停止了哭闹、他变得沉静起来,儿子简直看呆了,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儿子被影子人深深地治愈了。一个用素纸雕镂的影子人,串起了一代人的成长,串起了三代人的情感。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爱的传承。   

故事以时间为序,以影子人为明线,又以时代的变迁为暗线,双线进展。伴随着“我”的成长,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物质也在不断地丰富。从农舍到楼房,从蜡烛到电灯,从灶火到天然气和暖气;从拨浪鼓、影子人到电视机的影视世界,再到各式玩具和游乐园,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变的是温暖的亲情。童年会过去,但童年的记忆不能遗忘,因为那里是母亲爱的陪伴,是无尽的慈母恩情。

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故事时间跨度中的“三岁”。从“我三岁”到“我儿子三岁”,这个“三岁”只是巧合吗?我想不尽然。在我看来,这里的“三岁”,本身就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古人对“三”这个数字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天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段,一日吃三餐;把最尊敬的君、父、师称为“三尊”;古人必读的《三字经》三字一句;结婚三拜方算礼成;敬酒需敬“三巡”才算礼到;行军打仗让步为“退避三舍”;做事讲究“三思而后行”……数字“三”,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代代延续下来。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数字“三”,承载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史记》曾记载过:“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以至于“三”这个数字时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四大名著里就频频出现,如《三国演义》里“陶恭祖三让徐州”、“刘玄德三顾茅庐”;《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可以说,“三”这个数字带有深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影子人》这本绘本,作为中华原创绘本,作者金波先生把故事跨度设定为“我三岁”到“我儿子三岁”这样一个带有文化印记的“三岁”,是否也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传承呢?  

再次,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是一个人心理发育、个性倾向、情感价值等发展形成的关键期。“我三岁”到“我儿子三岁”,一代代爱的滋养以及影子人这种传统文化的根植,在这里,这个时间跨度,是否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一代代从小渗透,根植于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生命里,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呢?故事跨度从“我三岁”到“我儿子三岁”,作者这样设计用意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我想,这样一种时间跨度的设计,绝不是巧合,而是意义深远的精心安排。

这种传承又岂止在书里?当你还是婴孩的时候,听着母亲的摇篮曲甜甜入睡,若干年后,你做了母亲,是不是也会唱起当年母亲唱的摇篮曲?影子人是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诸如国画、书法、对联等宝贵文化中的一个缩影。

故事与生活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向前发展,然而亲情仍然是在变化发展的社会中亘古不变的温暖底色;教育是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如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等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处于变化中。但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牢固不会发生变化的事情,万变不离其宗。人的成长规律、人性的相通性、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发展特点、有着普遍的规律可循。 

浓浓亲情依然是我们不断出发与前行的力量。行走于外,家就在身边,居于家,世界就在眼前。时代变迁,然传统文化更需要传承与发展关注。“影子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引出了一系列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