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魏芳 戴凯旋 张峰

济南市济阳区中医医院 山东 济南 2514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三组患者均接受吞咽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脑心通治疗,B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C组患者给予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C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均高于A组、B组(P<0.05);C组患者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B组(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能够缓解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同时不增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耐受度较好,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引言

脑梗死为突发性脑部疾病,患者脑组织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与大小不同而存在差异,多发于60~80岁的老年人。吞咽功能障碍属于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出现误吸、误咽等现象,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甚至吸入性肺炎等,导致老年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升高。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患者吞咽状况,给予有效治疗。常规护理干预通常关注患者疾病症状恢复情况,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而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有效促进疾病康复进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3.57±2.26)岁;B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5.71±3.61)岁;C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9~73岁,平均年龄(65.15±2.88)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CT、MRI检查确诊者;(2)年龄<80周岁;(3)发病时间<6个月;(4)生命体征稳定;(5)洼田饮水试验评定为3~5级,且留置鼻饲的患者。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肝和肾功能障碍者;(2)多发性脑梗死双侧瘫痪者;(3)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者;(4)痴呆、认知障碍、完全性失语、精神疾病病史和继发性癫痫史者;(5)治疗部位有皮疹及皮肤感染破损者;(6)吞咽障碍严重,不能进行饮水试验者。退出标准:(1)住院期间再发脑梗死,中断训练超过2周者;(2)发生严重感染影响康复治疗者;(3)突发严重精神病;(4)心、肺、肝和肾等系统发生严重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A组患者口服脑心通胶囊3粒/次,3次/d;B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针刺取双内关、人中、双风池、双完骨、双翳风主穴,金津、玉液、咽喉壁辅穴,毫针针刺,30min/次,1次/d。1.2.2吞咽功能训练消毒压舌板及无菌纱布捆成棒(5%葡萄糖液冰冻),常规口腔护理后,冰棒直接刺激软腭、舌根和咽后壁,刺激停止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鼻腔深吸气,空咽几次,5s/次,3次/d;舌体努力前伸3s收回,约反复15次,抵上腭运动15次,抵左右颊部10次,咬紧左右磨牙15次,在下颌角前方摸咬肌收缩,鼓腮、吮吸各10次,深呼吸5次,训练2次/d;评价患者吞咽功能,≥3级行进食训练,进食环境应安静,患者充分放松,鼻式呼吸,端坐位、前屈,头转向麻痹侧,先空咽几次,食团(如果冻、蛋羹、豆腐等)放在健侧,每次3~5mL。C组患者接受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额外还可以加上复健指导。强调进行周边内容的传递推动患者康复,包括行为习惯、运动复健、知识传递、心理疏导等,各类辅助措施的运用无强制性和时间要求,所有工作均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灵活实施。如患者因吞咽练习失败产生失望情绪,应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吞咽能力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长期坚持可见效”等,鼓励患者坚持练习。知识传递则包括院外护理知识、自我护理知识等,可在尝试提升患者吞咽功能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机体运动练习,综合改善体质,推动包括吞咽功能在内的功能障碍好转。

1.3观察指标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疗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5f3e37096bd2f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组间对比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周期后、治疗2个周期后C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患者(P<0.05),C组患者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见表1。

5f3e37096bd2f_html_2a031bcc8ec6eef6.png

2.2三组患者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疗效比较

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见表2。

5f3e37096bd2f_html_66d0e1c7a798f671.png

2.3三组患者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1个周期后和治疗2个周期后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5f3e37096bd2f_html_604ee6df455b2ac3.png

3讨论

吞咽是在延髓中枢及皮质下中枢的共同调控下进行的复杂躯体反射活动,需要良好的口腔、咽喉部、食管、胃功能的有序协调。研究中设立专职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和监督,密切监测、充分把握最佳治疗时机,有助于保证计划的有效性。通过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系统治疗,有利于增强吞咽运动中相关肌群的力量及协调性,帮助患者建立吞咽反射,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同时,吞咽功能的改善有益于维持和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提升患者的味觉、增加食欲,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脑心通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能够有效促进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海燕.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7):116+123.

[2]姜博,陈熠飞,陈虹.电针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7):106-108.

[3]刘宏.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6):75-76.

[4]段冉,魏丽莎,宋冬.吞咽功能评估联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6):90-92.

[5]宋莉娟,付菊花,孙亚中.针刺联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其对吞咽障碍功能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4(06):1573-1576.

作者简介:姓名:魏芳 性别:女 籍贯:山东济南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2年6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职务或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