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措施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3

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措施及应用研究

邓凯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城市内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发展,市政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项目,为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及信息的共联共享,就需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这也是在物联网、信息数据处理工具、智慧工地产品等软硬件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未来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市政工程中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讨论,诠释现今信息化管理在推进市政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探讨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重要性;措施

引言:

现今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市政工程建设的发展,但其在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发突出,尤其是现今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为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市政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实现市政工程高效快速、利于使用的现实需求,就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加强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管,落实市政建设工程的主要目标,推进城市建设稳步发展。

一、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让施工组织设计及各项管理计划更符合工程建设实际,在前期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可借助BIM等信息技术对市政工程的空间结构布置、复杂管线节点进行优化设计,在施工现场应用智慧工地信息技术产品,实时采集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各项数据,通过项目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现场管理的可视化和透明化,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升质量。

1.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保障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全面性

以中东某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例,工程占地253万平方米,涉及大型水池、地下通道、变电站、13类管线、沥青道路、照明设施、大面积停车场及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点多线长面广、地下纵横交错、地上结构层次分明,工程涉及专业多、数量大、标准高,属于典型的大型市政工程。工程项目技术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繁多,全面掌握项目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管理及材料核销、成本控制等难度极大,借助现今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针对不同的信息来源、内容、具体情况进行建模、整理和分析,增加各专业施工内容统计的质量,确保施工过程中不漏项、缺项,以提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全面性。

2.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市政工程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项目涉及的专业多、材料种类多、技术工种多,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进行各种数据内容的处理分析,需要各种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经历及劳动力,并且人工统计的数据存在误差,人员经验在不同的项目存在偏差。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标准化、精益化管理,可以进行分类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精准高效的作用,把建设过程的业务管理采用数字化的表达方式,连接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甚至可以为各相关方提供集成管理和协同工作的环境,从而提高市政工程管理的效率以及准确性[1]

3.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市政工程管理的协调性

市政工程施工环境复杂,以上述项目为例,同一大区域内参与主体多达16家承包商,项目的雨污水、自来水、冷却水、通讯、电力、电缆、光缆、燃气管道等各类管网及土建设施与各家承包商新建设施及既有设施相连,同时需要保证场内场外道路交通设施畅通及现场文明施工。可借助BIM技术、无人机及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精确定位连接点、合理布置交通道路、提升现场安全文明水平,同时可直观可视化地展示冲突位置及工作交界面情况,增强业主方、设计方和各承包商的相互协调。

二、市政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原则及组织管理模式

1.信息化管理在市政工程应用的原则

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应用,同样遵循项目施工过程中利于“先后作业、各工序协调均衡、减少交叉作业干扰”的原则,同时施工方案应满足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要求,人、材、机等资源需求均衡,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符合当地法律、规范和合同要求。

以中东某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例,按照“先施工准备后正式施工、先场外后场内、先深后浅、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安装”的顺序,施工建设大致划分为四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完成场外临时道路及场内清表后,分两项同时进行,一是开始灌溉水池、箱涵、顶管等地下结构物及原始地面高层在管线设计高层1m以上的管线工程的开挖及土建工程;二是原始地面低于结构物底基层或低于管线顶部1m以内的区域进行回填工作;可借助三维建模提升土石方调配的精确度,挖方土样监测合格的部分移挖作填。第二阶段为完成主管线及地下结构物主体,回填至道路底基层,开始各类管线的支线、过路管线、集水井等浅层地下管网以及车棚、信号灯、照明设施等基础基座的开挖、安装、试验等。第三个阶段,进入永久道路及地上停车场施工,主要内容为道路路缘石、路基基层、沥青面层施工。第四阶段为地面停车场车棚安装、照明及信号灯安装、地砖铺筑、结构物装修装饰及园林绿化工作,最后消缺移交。

2.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施工组织模式

通过进度软件计算及施工强度分析,综合考虑该项目工期紧、区域大、专业多、工程量大及各阶段的施工特点,可利用网络技术组织平行流水和立体交叉作业,对技术方法进行优化、控制和调整,施工组织管理模式按分区与分专业相结合的模式考虑,按部位设置划分三个区域,将预制厂、钢筋厂、混凝土工程单独设置工区,人力资源、设备物资、商务合同、安全环保、对外协调等由职能部门集中管理。采用该组织模式进行责任制管理有以下几点优势:

(1)划分施工区域,各工区对负责区域内的所有工作整体掌控,流水作业,合理使用项目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空间,让各专业工序连续、均衡、有节奏地进行,避免按工序分工的情况下区域之间协调不及时造成窝工或反序施工。

(2)网络技术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关键线路明确,对总工期有保证,各区域分专业细化任务量及施工顺序,按进度要求灵活配置施工资源,避免场内大范围的设备调配,施工作业及时、准确、高效。

(3)对预制厂、钢筋厂、混凝土工程实现集中设置,集约化管理,符合科学、高效、标准的组织原则,有利于控制工程质量和成本;同时结合项目施工工艺特点,设置施工实物和材料样板,对关键部位悬挂工艺和规范图牌,规范施工流程和工艺标准。

(4)各职能部门专业负责企业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相关信息数据录入、核对,有利于数据共享共用,减少报表数量和沟通成本;现场可通过项目信息化平台展示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及环境监测等各类信息,各工区管理人员使用相关APP在线闭环安全、质量隐患。

(5)配置专门的协调工程师,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BIM模型及CAD图纸,掌握现场空间布置、材料堆放、各工区形象进度、交通道路及各承包商交接面情况,考虑各专业工作强度和工作量,适度调配各工区资源,让项目内部资源调配更加合理、具有前瞻性。资源的有效调度和施工环节的合理安排均能够促进市政工程有序的展开,提升建设质量[3]

三、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分类及实施措施

根据当前建设工程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整体上可分为企业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项目级信息化应用平台,两者以相互促进、数据共联共享为目标;前者集人力资源、协同办公、组织机构、内部通讯、财务共享、工程采购及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于一体,其中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涉及到项目前期管理、合同、成本、资金、设备、物资、分包等企业核心控制目标,甚至包括项目技术、进度、质量、安健环等管理信息;后者主要针对于单个工程项目,主要包括BIM技术、视频会议、远程监控、质量安全管理、物料仓储管理、劳务管理、绿色施工、工程资料等信息化工具和智慧工地产品的使用,以及通过统一平台进行集中展示。下面主要探讨项目级信息化管理在市政工程的应用:

(一)市政工程项目级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项目级信息化管理,主要通过对各个系统、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进行管理,使项目的信息能方便和有效地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同时确保项目数据信息有效传输,为项目建设提供增值服务。具体到市政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需要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类信息,工程资料和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电子化[4]

(二)市政工程信息化技术分类

市政工程管理可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将收集到的数据融入工程建设施工全过程,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收益的效果。在面对市场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工具和智慧工地产品时,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能够促使之中的相关任务达成优化,具体来说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涉及到下面几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1.信息分类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应用

首先要对工程项目管理数据进行梳理和分类,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模块,让数据处于所需模块当中,以便于提升数据应用的有效性、关联性以及管理速度,提升信息在处理过程中的速率,同时要保障施工全过程各项数据的安全稳定。市政工程施工用工需求量大,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流动性,单靠工区负责人和考勤人员,需要花费大力的时间进行统计分类以及必要的调配及重新组合,不仅延误施工进度,也增加工程的时间成本;可利用劳务实名制系统、自带GPS定位安全帽、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无人机航拍技术等进行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可保障施工现场人员信息准确、施工环境安全、人员操作安全规范、工区人员分配合理,从而提升市政工程施工的效率[5]

2.成本信息管理模块的应用

成本信息管理是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障现金流持续稳定、工程成本在可控范围。可运用信息平台对工程款项进行合理规划,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需求计划复核、各工区的限额领料、过程报量以及三算对比等,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同时成本信息管理模块的应用能够提升成本监督力度,其中涉及工程造价、预算定案、工程结算标准、施工材料质量与价格定位、工人工资发放等多方面的成本估算,直接影响工程顺利实施,可利用成本信息管理信息技术调节工程中各项建筑活动,促使工程在成本预算范围内达成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6]

3.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模块的应用

质量安全是市政工程建筑的根本,可通过质量安全巡检APP、自动喷淋、扬尘检测、安全边界预警监测等信息化工具,监控囊括影响质量安全的人、机、料、法、环等内外部的影响因素,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当地及行业目标控制值纳入质量安全APP,实时进行质量安全隐患照片上传、审核、对比及整改的闭环管理,保障工程施工人员按图按规范进行施工,降低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将信息化管理的效能应用到最大化。以材料二维码为例,通过扫描显示、辨别材料的出场信息,能够快速且直观地了解到其中涉及的材料生产厂商、品质、规格以及标准等,从而监督材料质量,提升检查的速度和力度。以自动喷淋为例,使用环境监测与立体降尘联动系统,根据扬尘检测数据,通过APP移动端开启塔吊喷淋、雾泡、围挡喷淋,自动洒水降尘,改善施工和项目周边环境。

4.工程进度信息管理模块的应用

市政工程施工时间和空间均有限制,为确保工程按期完工,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模块对施工进度实施有效监管。进度管理的初始信息来源于工程建设合同约定每个工程项目的开始施工时间、持续工程建筑时间、里程碑时间节点以及最终竣工时间,但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出现人为或者突发状况影响,产生进度偏差,此时可通过工程进度信息管理模块进行实时对比及全面性把控,迅速查找关键路线某个施工环节进度滞后点,从而分析进度偏差原因,制定必要的纠偏措施,有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期与进度混乱的状态。在利用信息化进行管理时,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严格依制度执行[7]

5.BIM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市政工程除了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外观、内部构造、地形地貌及受力情况,也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可视化管理和动态控制,可应用BIM技术方便、快捷、高效地进行施工规划和安排,主要是基于三维建模实现图纸会审、施工方案或施工工序模拟、制作虚拟样板间等,同时可以辅助工程量计算、各类管线排布、交叉管线调整以及机电与土建结构的深化设计等。以项目灌溉水池基坑施工阶段为例,可采用三维扫描和无人机技术展示原始地貌,评估、监测基坑坍塌危险源;以管网工程为例,运用BIM技术以设计施工图和规范,建立完整的各类管线模型,在前期进行空间碰撞检查;以园林绿化工程为例,通过三维可视化功能,实现与业主、监理各方的方案比选;以模板与脚手架工程为例,可采用三维模拟搭设,对支撑体系进行受力计算,反映模板和脚手架在现实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更好地保证模架体系的安全稳定,同时节约材料用量。

除了以上信息化管理模块建立和应用之外,为提升市政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需要必要的资金提升软硬件设施及项目人员的应用范围和技能,以保障工程项目数据的分类、筛选、存储、监管到位,同时需要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了解使用方式,从而高效地完成信息化系统的全方位管理和应用[8]

五、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对于市政工程施工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完善工程管理中的细节内容,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保障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有利于提升市政工程品质,保证城市化建设效率,推动城市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凌隽超.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和信息化的措施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000(011):1-1.

[2]周炜[1].论项目信息化管理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学与信息化,2018,000(017):P.182-183.

[3] 李红光.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v.21;No.376(10):100-101.

[4]马志明,骆志勇.浅析市政公用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000(018):15-16.

[5]邝建平.新时期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路径[J].长江丛刊,2018,000(035):160-161.

[6]胡超堂.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应用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9,000(009):152-153.

[7] 刘学东. 加强市政工程管理及措施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 2018, 016(003):296.

[8]张方园.市政公用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浅论[J].科技风,2019,000(020):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