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建筑建设形式与功能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新时代的中国建筑建设形式与功能作用

袁莉

太原王孝雄建筑设计院 (有限公司 )伊犁分公司

摘要:建筑的成长离不开建筑技术的支撑。在我国传统古建筑的演变中,出现了茅草、木头等材料,建筑材料直接决定了建筑的建造工艺与表现形式。比如,我国古代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就能支撑起建筑,这种精湛的建筑实体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木结构的成长,留下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随着时代的成长,科学技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建筑功能与形式的进步。

关键词:现代主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功能

引言

通常来讲,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时代文化密切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从建筑设计的特点能够呈现出当前时代所具有的审美观和文化特征。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许多文化瑰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作用,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而通过建筑设计是一种能够很好呈现传统文化的手段,通过建筑设计来体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在建筑设计领域逐步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1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中国建筑界推行“民族形式”,传统建筑元素以“大屋顶”为代表被糅合进了新建筑中。“大屋顶”建筑为了形式而做形式,在失去了古建筑结构体系的语境下,大屋顶成了耗费材料和经济投入的多余的装饰。直到改革开放,出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耗时费工的传统装饰性元素也被一并去掉,简洁、高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主义建筑占据了主流。在主流之外,也有一部分建筑师在坚持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的探寻,其中不乏优秀的探索成果,如王大闳的国父纪念馆、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始终带着一些格格不入的尴尬。有人批判,中国建筑的发展是断层的,现代主义背弃了中国传统建筑代表着的文化内涵。

2中国建筑实体技术与建筑形式功能相互作用

2.1信息技术与建筑形式功能

工业时代的增长解放了工人阶级的生产力,增加了工业生产的劳动力。信息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科学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新时代的中国建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建筑设计方法带来了新的革命。大多数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主要是手工绘制二维图形。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建筑设计步入三维设计,三维设计方法使建筑设计过程更加便捷、直观和高效。此外,犀牛软件等信息设计方法可以实现参数化设计。程序中的编程可以自动生成建筑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形式。通过参数化设计,可以产生一些超出人类想象的形式,丰富建筑的形式和功能。

2.2创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公共空间需要有其特殊的氛围,带动人们的情绪,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带给人们的感受不同,从而使人形成特殊的记忆。比如商场需要营造热闹氛围的设计,通过对展台、灯光、音乐等进行设计,给人一种欢快开心的感受,带动商场消费者的购买愉悦性。而医疗建筑需要建立一种温暖安详的空间氛围,从而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对患者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安抚。餐馆需要进行颜色上的刺激,通过不同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味感受,营造良好的饮食氛围。

2.3屋顶公共空间设计

现代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屋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开放平台。由于屋顶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采光条件,可以作为重要的开发空间而存在。在实际的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也需要分析,将屋顶作为公共空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屋顶不需要额外占用土地,屋顶资源可以为建设居住环境提供重要的空间场所。某些建筑的屋顶绿化覆盖率较高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建筑绿化覆盖率较高,也能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心理状态。

2.4生态科技与建筑形态功能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科技的不断成长对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单体建筑的污水处理回用系统,能够使建筑产生的废水得到循环利用,处理后再回用,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成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技术的成长,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形态;给建筑实体增加发电功能,供给了建筑所需的能源。大型公共建筑是耗能大户,分布式能源技术的成长为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清洁能源。

2.5提升细节的人性化

细节对于公共建筑而言极为重要,展现充分的人文关怀。比如对于医疗建筑的公共厕所设计需要针对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充分考虑,如患者在打点滴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厕所进行输液辅助的悬挂装置设计,从而保障患者自己也可以在打点滴的情况下解决自身生理问题。而对于商场内的公共厕所设计,需要考虑到顾客的背包和行李等因素,在公共厕所中进行挂钩的设计,从而满足顾客需求,提升公共区域的便捷性。

2.6建筑形式的新兴材料与功能

科技的成长也改变了建筑材料的变化。建筑材料由古代传统的木结构,砖石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大型公共建筑甚至采用了大跨度网架结构。特别是水立方、鸟巢等体育场馆的建设过程,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建设的最高水平。在鸟巢体育场的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新型钢材。通过钢材的互联互通,完成了建筑的主要形态,实现了建筑的形态与功能。此外,水立方球场在施工过程中,外皮采用节能材料能够有效传导建筑内外的热能,使得球场内的节能效果更好。

2.7中心景观公共空间设计

中心景观设计主要以中心绿地设计为主,结合景观小品,人行步道、景观花园等共同营造出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交通便利需要的同时,增加中心公共区域的功能性、娱乐性、观赏性,融合在整个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环节之中。以建筑围合形成的中心公共空间来说,中心景观区域不仅体现在空间层面,还体现在视觉层面,可以考虑在设计时将这部分区域视为观赏性空间。

3基于功能谈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接轨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分为九大类,民居建筑、宫殿建筑、庙坛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陵墓建筑、城市建筑、设施性建筑和其他建筑,以居住功能及其附属功能的建筑类型居多。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建筑的功能涉及了更多的方面,除了居住建筑,还包括了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其中公共建筑又涉及行政办公建筑、文教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等建筑类型。不同的建筑功能对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体育场、歌剧院等需要大空间以满足其功能要求。在这一类建筑类型里,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的对接成为棘手的问题。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型式和空间布局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建筑类型对功能的需求,现代主义建筑则因为其技术和材料的优越性而成为建筑师青睐的选择。

结束语

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建筑形态功能、生态技术与建筑形态功能、新兴材料与建筑形态功能、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功能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建筑实体技术与建筑形态功能的互动,并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建筑实体技术与建筑形态功能的互动关系。在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形式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建筑实体的技术进步也促进了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中国建筑实体技术与建筑形态功能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华.关于功能美和形式美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11):97-98.

[2]江山.功能美和形式美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09):124-125.

[3]王任炜,朱晓阳,王文超.当代建筑设计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应用总结[J].山西建筑,2019,45(09):9-10.

[4]贾艳艳,荆璐.建筑的技术问题与形式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中),2019(03):31-32.

[5]曾怡君.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功能相适宜性变化初探[J].大众文艺,2018(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