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污损土地危害及治理途径分析——以渭东新城建设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工业化污损土地危害及治理途径分析——以渭东新城建设项目为例

蔡亚希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渭南分公司 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工业化污损土地是我国土地资源污损的主要类型之一,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加强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渭东新城建设项目为例,在分析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污损土地所带来的各种危害,提出了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的系统措施,从而为我国土地治理和环保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工业化污损土地;危害;治理

0 引言

工业化污损土地是指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废水、废气、废渣处理不够完善,治理措施不到位而在排放过程中造成的土地退化与污损现象[1]。工业化污损不仅会对土地质量造成影响,无法进行农业种植,而且会对人类自身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加大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环保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渭东新城建设项目是渭南市“十三五”重点项目,是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联合开展的城市重度污损土地区域性治理示范项目。项目占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一城、五镇、一路、一水系”。

该项目位于渭南市东部城市边缘区,主要分布有化工厂、殡仪馆、医用垃圾处理厂等多家各类污染企业,多数为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污染类型主要为有机物、重金属污染。此外,区域内也堆积了大量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对土体质量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该区域也是渭南市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直接排放的区域,致使土地长期处于低效、污损,环境持续恶化。

本文基于渭东新城建设项目污染现状,分析工业化污损土地的危害及治理意义,提出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的系统措施,从而为我国土地治理和环保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的意义

在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由此带来的土地污染现象也不断加剧,全国范围内的工业污染土地超标点不断增加,不仅延伸范围广,而且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给治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加强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首先是确保周边群众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以此能够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做好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是环保工作开展的基本内容,能够促进环保治理工作的精细化,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再次是做好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工作,能够减少由此问题带来的社会治安和群体性事件,为社会稳定保驾护航。认识到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工作的意义,对于具体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工业化污损土地的危害分析

2.1 对土壤的危害

工业化污损现象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土壤造成严重危害,大多数土地污染现象的根源都是由重金属造成的,由于重金属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而长期存在,从而造成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活性下降,农作物产量不断下降[2]。在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形下,重金属还会与土壤配位体发生反应而生成络合物或螯合物,进一步加剧污染现象。

2.2 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

工业化污损土地所造成的最为严重的现象就是对人类和动物所造成的危害,这些重金属类型包括铅、镉、汞、砷、铬等。铅、汞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脑系统和血液系统等都会造成极大损害;镉则是由于在农作物内蓄积而对人类对和其他动物造成明显的致癌作用;砷可以引起呕吐、腹痛、呼吸紧张甚至会造成死亡现象。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危害对人类和动物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在严重的情形下,甚至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

2.3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是工业化污损所带来的严重问题之一,但是在治理工作中对这方面问题的重视还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使得相关部门对这方面的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具体工作开展还存在较大困难。而社会公众则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由此带来健康方面的问题。

3 工业化污损土地的治理

3.1 做好历史动态调查

做好土地污损现象的历史动态调查是开展治理工作的前提,调查内容包括污染物的来源、类型、范围和扩散程度等。在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于遥感技术、雷达技术、空间监测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能够实现对监测区域内不同土层、不同水面的采样分析,构建起指标体系完善的污染物分析体系,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尽量提升污损土地治理的整体水平。

3.2 做好污染物规律分析

对污染物规律进行准确分析,能够为治理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目前治理工作开展中,借助于气相、液相色谱分析设备、X射线衍射和同位素质谱仪器等,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污染物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不同污染物在水土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精确研究,系统性的研究不同污染物的迁移、富集机理和规律。依托不同污染物的治理要求,采取更加科学的技术进行全面处理,从而更好的解决污损土地治理问题。

3.3 制定土地评价及修复标准

科学合理的土地评价及修复标准,是开展污损土地危害治理的基本要求。以科学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制定规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应的修复手段,将污染物含量降低到合理水平,确保污染物含量能够降低至无法构成威胁,能够保障基本健康要求的水平[3]。在修复工作开展中,要能够综合考虑土地用途、周边环境、人类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加科学的开展修复工作。

3.4 构建长效监测机制

工业化污损现象是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各个不同阶段中污染源的富集程度不同,环境运行的变化也有较大不同。要做好污损土地治理工作,必须要构建起长效的、立体化的监测机制。借助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构建起实时性的动态监测系统,采用科学的指标划分体系,将水体、土体、大气和生物等子系统纳入到综合分析体系中,对各个方面的特性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并依赖大数据分析系统构建起完善的预警机制,从而为治理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周边居民群体生活提供应有的保障。

3.5 开展修复方法及技术研究

修复方法及技术方面研究不足是限制我国工业化污损土地治理的主要方面,虽然相关方面技术研究不断深入,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未来工作开展中,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整体研究水平。首先是要能够提升监测技术水平,监测技术是开展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其次是要能够强化吸附、固化、萃取、氧化等具体治理方面的研究,并能够通过技术改进将其应用从实验室大规模扩展至实际应用层面;再次是要能够加强材料和装备方面的技术研究,为整体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是要能够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和土地治理工作的实际构建起完善的标准体系,提升治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4 结束语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发展必然要以人类健康生存为基本前提,土地污损现象的加剧,对人类健康生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技术研究和应用为前提,革新污损土地治理理念,将各种新型技术应用至土地治理的各个层面,全面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确保其应有的生产能力,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生态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林涛.工业化污损土地的危害和生态治理分析[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3(12):45-47.

[2]白皓.污损土地危害性及整治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03):288.

[3]王承浚.污损土地治理和土地生态恢复的问题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4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