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再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5
/ 2

杨绛“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再探析

王恋玉

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通过对杨绛先生《老王》中结尾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重新解读,更深入的了解杨绛先生和老王以及文本所蕴含的主旨和深刻意义。

关键词:杨绛;《老王》;愧怍;探析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共一千多字, 笔墨凝练, 却饱含深情。文末作者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大多数人看来,这里幸运的人当然指的就是杨绛,而不幸者指的就是文中的劳动人民老王。一个几近艰难存活下来的知识分子相比于穷苦卑微、疾病缠身,最后孤单死去的三轮车夫确实幸运的多,而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天生就有一种悲悯的情怀,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关注并帮助社会上的弱者,只用物质去弥补他们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真诚的关怀他们。我想,杨绛先生的这份“愧怍”里一定包含着对老王精神关怀上的缺憾,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认为,这里的“幸运的人与不幸者的愧怍”可以有多层解读,首先就是前文提到的杨绛对老王的“愧怍”,她惭愧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尤其是精神关怀;其次这里的幸运的人与不幸者是不是可以颠倒对象,其中文中像老王一类的小人物在某一方面相比于杨绛反而是那个幸运的人;最后,“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中是不是也包含了孟子“性善论”中倡导的人类最原始的善良与关怀的本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

首先,我们来看杨绛对老王的“愧怍”在文中的体现: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从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老王一直对杨绛一家人格外关怀和帮助,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老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因作者常坐老王的三轮车吗?我想不仅仅是这样。那个年代像杨绛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即便是声名受到迫害,和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车夫还是身份有别的,但杨绛夫妇不但没有看不起老王,却愿意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并和他一路闲聊,像朋友一样和老王相处,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但无论老王帮助杨绛做什么事情,杨绛总是予以钱来回报,因为在她看来老王经济困难,非常需要钱。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文章开头就提到老王“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可见老王孤苦一人,而仅靠活命的赚钱工具就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杨绛每回都用钱来回应老王应该是当时她觉得能够帮助到老王的唯一方式。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杨绛认为老王带着香油和鸡蛋是来感谢她的,于是她一如既往的给了老王钱当作回报,或者算是一种还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绛心里总觉得不安,认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转念想想,老王拿着当时他能够拿出来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香油鸡蛋”在生命垂死之际来看望杨绛,真的只是为了来感谢她吗?我想不是的,老王这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再看一眼对他来说像亲人一般重要的人啊,而杨绛却只用钱打发了他,似乎是有些冷漠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其次,这里的幸运的人与不幸者并不应该有严格的对应对象。杨绛夫妇在当时遭受了严重的文革迫害,被折磨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这在她的《丙》一文中可以找到答案:“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 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如此惨烈的景象发生在一个高知家庭,可想而知杨绛承受了多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这里可以说杨绛也是一个“不幸者”。

由于被扣上了“牛鬼蛇神”的帽子,似乎一切都变得小心翼翼了,她开始恐惧与人和社会的各种接触“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这里杨绛是真的不敢乘三轮吗,之前还乘老王的三轮一路闲聊,我想是怕在街上被红卫兵看到,再被冠以一个欺压劳动人民的罪名。当时时代和环境下的社会情形迫使杨绛不得已对老王总是刻意保持着一定距离,似乎在有意的拒绝着什么,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在拒绝与老王进行“心灵交流”,也或者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不敢过多的与人有情意的往来。老王是那个时代和社会中是最卑微平凡和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象征人性本质的善良的光辉,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这点最朴素的本性老王没有失掉,我觉得他相比于杨绛来说又是幸运的人。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杨绛认为自己还能接受到像老王这样真诚善良的人的帮助而活了下来,又是不幸中的幸运者,而老王却孤身一人,疾病缠身,最后不幸的死去。相比于那些死去的人,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幸运。所以,幸运与不幸是互相依存的,只是杨绛在几年后回忆起老王,觉得自己并没有回报给他以相等的情意,是刻意躲避也好,是身不由己也罢,作者认为是自己给那次最后的会面添上了一抹遗憾的色彩,并不能给老王他最需要的精神上的关怀,这成为了杨绛对老王回忆中的“愧怍”之处。

最后,孟子“性善论”倡导“以情论性,以心论性,以心善说性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这就是说善的本质是心善,心善才会性善,而情是建构心和性的桥梁,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了情意,就会向善的方向发展,最后表现出来的也会是善的本质。等到过几年后,杨绛回忆起老王,更多的是对他没有回报以真心的“愧怍”之情,我们看到作者竭力地肯定和呼唤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善良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

我们读《老王》,不能只关注简单的互相感谢的道德故事而忽视作者对社会环境的揭露,对道德现状的忧虑。杨绛的“幸运”也是“不幸”中的“幸运”,老王的“不幸”也不是绝对的不幸,同时也不是他个人的“不幸”,“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我想不能进行单一的解读,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由此看来,部编版教材把《老王》编入“小人物的故事”单元,固然读出了文本对普通劳动者善良与真诚品格的褒扬,但我们在《老王》里更应该读出杨绛先生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对环境干预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但是,《老王》让我们读出了杨绛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与道德良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珍贵品质。

参考文献:

[1]孙益勇.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5.

[2]袁长喜.赏析杨绛《老王》之中的人文情怀[J].语文知识, 2016,卷缺失(期缺失): 33-34.

[3]赵法生,车小茜.孟子性善论中的性、情与理[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作者简介:

王恋玉,女,汉族,1995.11 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宁德路1号青岛大学浩园王恋玉收1986372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