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0
/ 2

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吴铭 米娜娃 · 司马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 新疆 8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2例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参照组实施气囊压力测量标定时侧量方法,观察组实施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方法,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用时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持续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控制方法能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简称为VAP,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实施机械通气48h后或者拔管48h发生的肺炎,发生VAP后不仅增加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增加了病死发生率。当前为降低VAP发生率,主要方法为实现机械通气的有效监测,将气囊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为此开展对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实施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在降低VAP发生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4例,本次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实施高于48h的机械通气治疗;入院前未有肺部感染疾病;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了合并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免疫缺陷性疾病。疾病类型有脑出血38例、多发伤30例、其他16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参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参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各28例、13例,年龄为33-84岁,年龄均值为(58.5±3.74);治疗组中男性和女性各27例、14例,年龄为33-85岁,年龄均值为(59±3.7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的治疗方案基本一致,有吸氧、静脉通路建立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休克纠正等治疗。两组患者均应用声门下吸引功能的气管导管开展通气治疗,其中参照组实施气囊压力测量标定时侧量方法,每8h按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方针要求,以人工气囊监测表对气囊压力实施一次测定,根据结果调整压力。观察组实施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方法,将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连续监测控制仪电源接通,将气囊压力设定为25-30cmH2o,检查仪器出气口是否与人工气道气囊紧密连接,确认后启动仪器,在压力达至设定参数后停止充气,在持续监测中仪器显示屏会实时显示气囊压力,在气囊压力小于设定参数时会自动充气,气压过高时自动放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性护理,每隔2h翻身、拍背一次,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条件允许的患者,将床头调高至30°,以碳酸氢钠溶液实施口腔护理,一日4次。并合理掌握吸痰时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吸痰后实施高浓度吸氧1-5min防止缺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19.0软件处理两组数据,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进行检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用率表示,以5f30f1e3a6d66_html_c7a9d029a4d64d0.gif 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用时均低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5f30f1e3a6d66_html_3d92815d6a075f85.gif ±s)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d)

ICU住院时间(d)

参照组

41

9.33±4.02

11.2±2.4

观察组

41

6.24±3.13

7.8±1.6

t

--

3.8834

7.5476

P

--

0.0002

0.0000

2.2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对比

参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24.4%、病死9/22%;观察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7.3%、病死2/4.9%,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在重症患者治疗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常见的一种获得性感染性疾病,也是导致ICU患者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约22%,发达国家为2%-20%,为此开展临床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VAP引发因素多为患者黏膜清除能力下降、咳嗽反射、口咽部或者胃内容物误吸等,研究证实,机械通气患者为VAP高发人群,主要是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低于正常水平时,胃内容物或者口咽部分泌物沿着气囊褶皱和气管壁进入肺部引起[1]。现阶段临床中多推荐气囊压力检测方法预防VAP发生。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持续人工气囊压力控制方法效果显著。气囊压力值<25cmH2o时,气囊与气管内壁的间隙不能有效的封闭,进而使得气囊上滞留物进入下呼吸道;气囊压力值>30cmH2o时,过大的压力极易将气道黏膜的血流阻断,引发黏膜缺血坏死[2]。持续气囊压力控制下,可将护理工作中气囊压力测定次数有效的减少,将声门下引流液量增加至非目标范围,减少了患者气道气囊上的滞留物。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连续监测控制仪开展对气囊压力的监测,将气囊压力的控制合理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内,避免其压力过大或者过小,从而避免了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人工压力机监测设施气囊压力的调整,无法实现对气囊压力的恒定控制,加之工作量较大,护理人员在常规实施气囊压力调整时依从性较低。理想的气囊压力不仅要实现对气囊与气管壁间隙的良好阻断,还应防止气囊对气管黏膜带来压迫性损伤[3]。为重症患者开放气道实施治疗是拯救其生命不可避免的过程,但因人工气道对呼吸道解剖结构和生理方面有较大的改变,会使得呼吸道正常的生理性环境破坏,进而降低了口咽部的抵抗能力,使得大量的细菌定值感染几率增加[4]。为此对患者而言,实施持续气囊压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临床实践中,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关于气囊压力维持并保持租后的气道密封仍是医学的难点所在,为此应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避免气囊压力的变化,需要患者、医生、护士多方面的配合[5]

综上,实施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控制持续监测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呼吸机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用时和住院时间,并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刘宁宁,乔小燕.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23):1465-1467+1472.

[2]吉圣珺,左亚沙,邓伟豪,等.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8):100-102.

[3]王瑛.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0):22-23.

[4]范诗曼,李育群,刘叶青.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间断和持续监测对疗效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5):19.

[5]杨维,邬敏志,黄海英,等.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