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8
/ 2

运用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

施莲仙 赵燕菲通讯作者

怒江州福贡县人民医院 云南 福贡 673499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101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由专人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接收的40例风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0,行中药内服治疗)和观察组(n=20,行中药内服治疗+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在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后,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分别为8/6/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在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后,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分别为15/4/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病患者在接受针灸与中药疗法联合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康复,减轻了患者的疾病困扰,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疗法;风湿病

针对风湿病,在《素问·痹论》中有明确的记载,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具体主要指风湿病是因人体受到外界湿邪、风邪以及寒邪等因素共同作用而诱发,相较于单纯的伤寒疾病、伤风疾病以及伤湿疾病,风湿病在寒冷潮湿区域较为常见[1]。所以中医学理论将风湿病归属于“痹症”的范畴。在本文中主要于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期间从我院选取40例风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作为研究时间区间,选取我院在此时间内收治的风湿病患者一共40例展开研究,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71±2.42)岁;观察组患者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最小29岁,年龄最大77岁,平均年龄(48.04±2.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拟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认可。排除标准:(1)伴随存在精神系统疾病;(2)伴随存在心肝肾等脏器重型疾病;(3)伴随存在局部感染和局部皮肤破损。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通过辨证的方法施治,其中着痹症的治疗原则是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所用中药方为薏苡仁汤,根据患者情况适量加减药量给予,药方组成包括了薏苡仁15g、白芍12g、苍术10g、麻黄8g、当归10g、桂枝6g、防风10g、茯苓10g、甘草6g;针对痛痹治疗原则为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所用中药方为乌头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包括了麻黄9g、川乌6g、黄芪9g、芍药9g、甘草9g、羌活9g;针对行痹症采取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的治疗方针,所用中药方为防风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包括了防风30g、甘草30g、当归30g、杏仁30g、赤茯苓30g、官桂30g、秦艽9g、黄芩9g、葛根9g以及麻黄15g。气血亏虚症的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活络舒筋,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具体药方为:独活10g,桑寄生10g,杜仲10g,细辛3g,牛膝10g,秦艽10g,茯苓10g,白芍药10g,桂心10g,川10g,防风10g,甘草6g,人参10g,熟地黄10g,当归10g。均采用水煎内服,每日需服用1剂,分早晚2次服用[2]

观察组行中药内服治疗+针灸治疗的方式,中药内服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对照组相同,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1)着痹症。对于腿膝肿痛以及中下部疾采用阿是穴、阴陵泉配足三里针灸治疗。对委中穴位针刺具有行瘀通络的作用,配曲池、下关穴位能够有效治疗治风湿病,针5分,不可艾灸。阴陵泉穴配合水分在治肌肤麻木不仁方面效果优越,配光明穴能够有效治疗膝痛和肢体不仁症状,针6至9分,灸3至5壮;(2)痛痹症。阿是穴、环跳穴配合后溪穴在治疗腿痛方面疗效显著,施针时需横针刺入掌心6分,同时灸需7壮;阳陵泉穴配合内庭穴在治疗足冷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施针时需要向内庭直刺,刺入深度为5分,灸需7壮;阳陵泉穴配合足三里对所有的下肢病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施针6分,灸需达到7至10壮。秩边穴在坐骨神经痛方面尤为有效,需要灸3壮。而承山穴位能够治疗腿疼转筋;(3)行痹症。①对于肩关节痛患者,需要联合以下几处穴位进行针灸:阿是、百会、臂臑、肩井、肩髃、曲池、肩贞。②对于肘和腕关节痛的患者,针灸穴位主要为:阳溪、尺泽、曲池、外关、曲泽、合谷、手三里。③对于髋关节痛的患者,针灸穴位主要为:环跳、秩边、腰眼。④对于膝、踝关节痛的患者,针灸穴位主要为:犊鼻、血海、太溪、阳陵泉、足三里、昆仑。针刺时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则不可应用泻法治疗,留针时间持续20至40分钟,留针过程中行针间隔5分钟

[3]

1.3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展开评价,评价等级可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显效主要指临床症状与体征显著改善,症候积分减少超过60%;有效主要指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症候积分减少超过30%;无效主要指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症候积分减少小于3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5f2e058e1ccc4_html_9707b582cb40b104.gif )作为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c2检验。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在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后,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分别为8/6/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在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后,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分别为15/4/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对照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n,%)

组别

病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

20

6

6

8

14(70.00)

观察组

20

1

4

15

19(95.00)

x2

/

/

/

/

4.329

P

/

/

/

/

<0.05

3讨论

由于人与人之间体质不同,因而在风寒湿邪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类型主要可分为三种,比如行痹、痛痹以及着痹。通常情况下,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后会表现出较重的伤湿症,所以将其归属于着痹的范畴;当伤寒症状较为严重时,则将其归属于痛痹的范畴;但伤风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则将其归属于行痹的范畴。而当痛痹、行痹以及着痹较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则会导致经络阻塞,最终导致气血亏虚,引发疾病,而疾病特点主要可表现为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等[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在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分析原因:营卫先虚与外邪入侵是导致风湿病的主要病机,以祛风活血为主要治疗方法,治寒适用于痛痹与寒痹,除湿适用于湿痹或着痹、中医论证后获知,风寒湿外邪入侵是导致风湿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将辛散通络作为主要治疗原则。而针灸则是一种通过疼痛部位神经选穴的治疗措施,其中在对委中穴实施针灸治疗时,可发挥行瘀通络的作用;对阴陵泉穴和水分穴实施针刺则能够治疗膝痛肢体不仁症状。针灸与中药疗法配合治疗,则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6]

综上所述,风湿病患者在接受针灸与中药疗法联合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康复减轻了患者的疾病困扰,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丽梅,杨立秋.运用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05):39.

[2]钟丽雁,舒建龙.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的中医用药规律及交互可视化分析[J].广西医学,2019,41(16):2128-2132.

[3]郭君,朱肇昕.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风湿关节炎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5):138-139.

[4]张秀荣,张鸿婷,郭丹丹,等.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临床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5):77-78.

[5]王应鹏.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风湿关节炎160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53-106.

[6]马雪英,马晓东,杨登贵,等.中药热敷结合针灸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3,31(0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