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1

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王娜 罗于洋,通讯作者:罗莹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41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术后目标性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确诊为乳腺癌并进行手术的患者共计2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后心理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心理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将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的各方面考察比较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的评估总分为(12.6±0.8)分,对照组患者的评估总分为(23.5±0.2)分,观察组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的阴影,尽早恢复健康。    【关键词】 乳腺癌; 目标性心理护理; 效果    乳腺癌是现代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患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7%~8%[1]。通过手术对该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控制病灶转移,降低患者的生命危险。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容易在术后对患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压力,所以患者在术后进行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剧烈的疼痛和身体上的创伤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这样患者很容易在术后难以接受现实从而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影响术后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术后必须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理念,帮助其调整心态,积极锻炼,早日恢复信心。本文选取了2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并在术后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共同探讨目标性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及其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确诊为乳腺癌并进行手术的患者共计2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年龄27~64岁,平均(35.69±15.31)岁;两组患者均接受了乳腺癌手术且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较好。其中肿瘤分为Ⅰ期3例,Ⅱ期22例,Ⅲ期3例。按照病理可将患者分为单纯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2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两组患者经过仔细检查后确诊为乳腺癌,且未发现其他疾病,在术后未出现并发症。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患者需要时对其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观察组: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按照患者的年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等对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详细内容如下:(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在手术前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知识普及,特别重视由于患者乳房的功能缺失可能会给患者甚至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患者的配偶,要对其进行心理开导,使其了解乳腺癌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先接受这一现实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她这一疾病除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之外,尽量将其他影响降至最低。(2)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变化,向其解释该手术的治疗效果,以及在手术切除后是最大限度的铲除肿瘤病变组织,要给患者一定的心理准备,避免如病情复发给患者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即便是病情复发,也应当告诉患者,积极到医院就医治疗,防止癌细胞继续扩散,避免进一步恶化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对于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来说,即便单纯的手术治疗也不能够完全将危险解除,还需要在手术后积极配合化疗或者放疗,控制并最大限度的延缓病情进展[2]。也就是说,不仅要让患者接受现实,更要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疾病和未知的发展,鼓励其报以积极地态度生活,提高生活的治疗,保持心情愉悦、舒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3)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乳腺癌手术大部分是将患者的乳房切除或部分切除。而乳房对于女性来讲不仅有着生理功能上的意义,也有心理功能上的意义[3]。癌细胞和乳房只能选择一个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使其理智思考,了解到失去乳房并不代表一切,反而可以得到生命的延续,这一治疗更加有意义;另一方面,要让患者放开胸怀,不要着眼于一点来看问题,要在心理上使自己更加强大,无论怎样,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更精彩、珍惜的活着才更具有意义。通过这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可以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将患者治疗期间的情绪波动和身体状况详细记录下来,以便后期进行效果比较。根据两组患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性疾病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评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上述的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的评估总分为(12.6±0.8)分,对照组患者的评估总分为(23.5±0.2)分,观察组的心理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通常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其病理改变为: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使细胞呈现无序、无限制的恶性增生挤压,并侵蚀破坏周围的正常组织,破坏乳房的正常组织结构。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感到该病的临床症状,只是发现时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只能采取根治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根治或者采用改良根治手术均可能对患者的乳房结构造成明显的改变,这样便会在短期内使患者难以接受,产生心理问题。乳腺癌严重威胁了我国妇女的身心健康,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存在着明显的应激反应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确诊初期便会产生焦虑、担忧、消极的心理状态。中青年或中老年患者对于乳房切除手术的心理反应不太明显,但由于年轻患者对夫妻生活的要求及对自身美观的要求很高,往往在诊断出该疾病的时候会出现沉默、自卑、急躁等等不良负面情绪,往往会担忧失去乳房,对现在的生活影响过大,降低自我评价。也有很多年轻患者在手术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看到手术后自己的改变而感到震惊,特别是对于文化程度高、自我价值感较强的年轻职业女性,往往会在术后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目标性护理的时候比进行一般常规护理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护理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上述治疗过程和相关资料显示,目标性心理护理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人文关怀理念,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因此,目标性心理护理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凯霓,王轶.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95-96.    [2]顾锦花.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心理护理及其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102-104.    [3]徐冬芬.乳腺癌术后的目标性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11(2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