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研究

韦宝林 2.梁金源 3.李林彪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完整、系统、准确历史知识的基本载体,互联网为拓展历史教科书的整体性和真实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历史课堂是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阵地,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方式不能流于形式。摆脱就业教育绑架下的大学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应当是历史精神之体现。

关键词:历史知识;历史教育;历史精神

一、历史教育方式应趋于多样化

中国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废除科举制,建立现代学校,历史课始终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文革以后,学校历史教育逐步恢复正常,培养出一大批新型历史研究人才。但当前历史教育却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一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仍然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二是影视、小说等歌颂帝王将相、“戏说”历史成风;公众历史知识贫乏,历史意识淡漠。中国史知识普及工作做得比较好,通俗读物,俯拾皆是;相关文学艺术作品不胜枚举,赏心悦目。比较而言,世界史通俗易懂的作品相对少,为数不多的国别史还存在着重政治史、忽略其他方面的缺憾,影响了青年人的知识结构认知。许多年轻人不喜欢看欧美经典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经典电影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典故。三是高校历史教育举步维艰。重视价值和意义创造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日渐萎缩,许多名牌高校的历史系和哲学系多年来招生困难,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文化管理学系或开设旅游文化管理学专业,以图生存。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技术性、工具性教育才培养人的谋生技能,而人文德性作为本体价值从来就无法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摆脱高考魔咒束缚的大学生更注重于娱乐生活,学习考试只为混张文凭而已;即便一些好学生无法摆脱中学教育死记硬背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四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危机——大学教育变成了碎片化教育,其表现之一就是教师讲授知识的碎片化。应试教育绑架了中学教育,就业教育绑架了大学教育。80年代的大学生心中怀揣理想,眼里前程似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也给理想插上了翅膀。老师讲得也系统,学生听得也系统,知识学得也系统。今天大学生在网上通过QQ、人人网、博客、微博等多种方式接受知识信息。但他们对学问过于实用,过于功利,不再有全球的视野,人为地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割裂开来。大学四年很少静心阅读史学名著,每天忙于应付各类等级证书的过关考试,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如何克服当前由于唯经济主义的短视而造成的“有技术无文化”的灵魂畸形,如何把当代大学生从短平快的视觉快感和技术拜物教中唤醒,引导他们进入人类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的殿宇,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和道德责任感的未来民族栋梁,这是放在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神圣使命。

二、历史教科书——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从现代知识传播的角度观察,教科书是人类获取完整、系统、准确知识的基本载体,其地位为一般其它传授知识的方法所难以取代。教科书的编纂有人类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但也有相当多的特殊国情。要求教科书完全符合历史真相的冲动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问题值得商榷。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教科书就是一个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转型一直在缓缓进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哲学虽得以淡化,但某些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依然根深蒂固。结果造成许多从小喜好历史的同学对历史产生厌恶感,所背之物很快抛之脑后。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的进步突飞猛进,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中学教科书上有不少内容都却与学界的研究成果相差甚远。这也就难怪,不少中学生进入大学重新学习历史之后,会产生很大的颠覆感。

没有绝对的历史真相,历史一旦发生,就存在解释和判断的问题。笔者指导历史师范生教育实习多年,参阅多次改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框架上,现有的历史教科书打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体系,形式变换层出不穷,内容却越来越空泛,宏观历史的视野没有微观基础历史事实的铺垫。在所谓宏观的历史架构叙述下微观历史的叙述显得苍白无力,大量的鲜活的历史事实一再被压缩,一本150多页的历史书就可以囊括所有的中外政治制度历史的发展。

三、历史精神——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学校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合理的大学教育就是君子养成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之混合。“以史为鉴”,大学历史教育首当其中须承担健全的人与健全的国民之教化的职能。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中学教师。今日大学教育只传授知识而不传承文化,只教育技能而不养成人格。一些理工科出身的官员和科技工作者在社会问题上的看法仍然停留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中学历史教育的水平上,其历史观基本局限在中学历史教科书范围内。目前网上非常活跃的很多理科博士、硕士生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非常单一。他们不承认价值观的多元,而是认为有唯一正确的最高价值观,就是“正义”。发生在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投毒等案件再次折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教育对人心的无用。“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中学历史老师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理性、文明的现代公民,应该教育他们理性、批判性地看问题,而不是偏执地相信唯一真理;应该教育他们尊重世界的多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不要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别人;应该教育他们懂得文明的议事规则,决不能动辄骂街;应该教育他们以博爱之心看待世界,不应煽动仇恨,无论是阶级仇恨还是民族仇恨。

未来的历史学者应具有宏观视野和正确的价值观。“转型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放在对的位置,他们所发明的建构理论形成模型,放之社会结构演化点上,会起到铁道扳道工的作用:不至于大方向走错”。今天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历史学被边缘化。受国内外历史学传统和现实的制约,历史学家远离思想,远离现实,历史研究的职业化、利益化趋向突出,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本应承担的责任。“我们的学术生态接近全面崩盘,而崩盘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做学问最基础的目的没有了”。

在当代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中,只有世界史学科可以全方位地承担这一任务。史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方面的素质。历史研究学者应该重视和尊重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放下身段,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特别是热门学科最新的问题意识、理论方法和研究角度加以运用和探索,从而不断有新的开拓和突破;与从事其他学科的同行交流对话,获得了一个跨学科的宏观视野。

历史学对培养各类管理人才的作用巨大。近年来,“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发财”之说甚嚣尘上,部分公仆的价值观念已被扭曲,人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发生的劣变;一些掌握着社会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的成功人士不再满足于过去那些老生常谈的经济管理课程和政治教育课程,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总裁研修班,对于更加新颖和深刻的文化问题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

结语:

人的品质取决于人文教育的品质,历史的记忆成为塑造价值观的巨大动力。盲目追逐经济效益的世人感觉学历史没有什么用,但学起来并不难;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生进入大学重学历史之后有很大的颠覆感;跨专业的学生攻读史学方面的研究生很吃力。笔者从事高校历史教学多年,拟探讨目前大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前景。

参考文献:

[1]袁腾飞.《历史老师应该教什么》.看历史,2017年11月刊.

[2]杨奎松.《中国的历史教育比较失败》.共识网.

[3]徐天新.《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册.社会科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