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取向视角的小学生模仿学习研究述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1

基于行动取向视角的小学生模仿学习研究述评

李玲芳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聊城大学东校区 252000

模仿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希腊文学、心理学、艺术等学科一直探讨的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模仿学习问题,首先要对模仿问题进行梳理,然后进行模仿学习研究的模式走向的研究,最后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剖析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现状研究。对模仿问题研究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明确现有的研究视角和问题视角,寻找教育学研究此问题的路径。从而分析教育学在小学生模仿学习研究中已有的教育贡献以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探索可生长的空间。

  1. 关于模仿问题研究分析

从横向来看,交叉学科、跨领域学科以及不同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均有模仿。通过对这些学科中模仿问提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明了模仿问题的现状,了解已有的问题视角,并以此作为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基础。通过分析发现,模仿问题受理论剧场、文艺理论、社会文化进化理论与学习理论的重点关注。

  1. 关于剧场理论中模仿问题的分析

在剧场理论研究的核心词汇中常常出现的是“表演”,而模仿通常用于角色扮演中。亚里士多德在模仿对象在艺术中的形式上来划分,将表演模仿、扮演模仿以及讲述作为模仿的不同形式。例如,荷马通过表现不同性格任务以及完美情节的组织,善于运用做诗的技巧,因此荷马成为善于运用表演模仿的诗人,他的诗作有了更高一层次的提高。

表演式模仿在教育教学种的应用主要通过编排戏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文本类教育戏剧,主要是对教育文本进行创作,根据戏剧演出的形式进行教学:二是非文本类教育戏剧,将戏剧游戏和表演作为教学的内容。两者都需要学生具备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这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在模仿的过程中实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个体性的发展。

  1. 关于文艺理论中模仿问题的分析

纵向来看,模仿在西方文艺理论中的发展,以艺术模仿心灵和艺术模仿现实为主,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艺术家,将诗歌和戏剧当做模仿的艺术,认模仿是事物的再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模仿是对现实事物再现,且是客观的,需要保留事物普遍的真相,这是艺术家对于真理的追求。作为文艺理论中的模仿,一直在寻找现实或真理,再现模仿是文艺理论在处理艺术和现实不可逃避的主题。 模仿不仅包括所显示的内容,还在于显示或复制的内容,因为所显示的内容实际上会出现在显示或复制的位置,而显示或复制意味着原始的模仿物可能不存在。因此,模仿的杰出认知功能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再现形式,以及模仿者对被模仿对象的意义的解释或重构。

3、关于心理学模仿问题的分析

心理学研究认为模仿就是仿效,观察者与模仿者在行为上是一致的。通常从结果出发来判断观察者与模仿者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将模仿视为传递逆行行为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心理学中,模仿是一个人对他人行为的准确复制。人类的模仿行为可能来自有意识的人类驱动力,例如训练,刺激,强化和榜样,以及无意识的个人学习。社会推动者可以诱使人们模仿某些行为,不仅可以加强他人行为的复制,而且可以抑制他人行为的复制。心理学关注婴儿模仿学习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理论模型:经典模仿模型的理论解释和具身模仿模型的理论解释。

二、国内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现状

截至目前,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文献共有278975篇,其中期刊有103322篇,博硕士论文有163407篇。由此可看出,关于国内模仿学习的研究以硕士论文为主,且主题多侧重于作文仿写和朗读模仿,对中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书法、朗读模仿以及榜样示范。学生的模仿学习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模仿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段落的仿写、口语交际、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迁移能力等方面。从实践的层面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时间,更多的是一线教师的个人经验,缺乏理论性的梳理。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模仿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学习需求,被认为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小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和语音表达的操作规则进行模仿。模仿不一定是被动的或机械的,它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或是重构的或创造性的。模仿学习是形成操作技能的必要前提。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将模仿学习限于学生的行为或技能的获得,并且对模仿,参考和模仿学习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这有些混淆,并且对模仿者的行动意愿和主动性没有足够的重视。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看,国内关于模仿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研究较少。

三、模仿学习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梳理,可以看出模仿学习的研究具有可借鉴价值和意义。本文对模仿学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发现教育与模仿学习长期交织在一起,教育、模仿、学习之间的相互渗透,模仿的研究结果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的本能模仿与共生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关系,需要教育学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同时,行动取向的模仿学习与行为取向的模仿学习之间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模仿是什么"与"如何模仿学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行动取向的模仿学习研巧在借鉴行为取向对模仿学习的生理机制揭示的基上,进一步分析模仿者是怎样展开模仿学习的行动,着重探巧模仿者在模仿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意愿和意志为的表现程度。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阻止模仿学习,而非是进行模仿学习,认为模仿会造成创新能力的降低。在模仿者的“主观性”的分析层面上,现有研究存在着模仿者的主观性显示性不强的困境。在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模仿者的主体性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被淹没并被掩盖,从而导致模仿主体性被忽视。本研究主要从行动取向的视角,解释小学生模仿行动主体性的生成,从模仿学习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