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8 F-脱氧葡萄糖 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9
/ 2

分析 18 F-脱氧葡萄糖 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李金玲

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据上海市近期流行病学统计, 目前前列腺癌发病率比20世纪 60年代增加了 50%以上, 且有迅速增加趋势。因此, 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及确定是否发生转移已 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近年来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与计算机断层图像联合扫描开始应用在多种不同的恶性肿瘤中, 我们观察了PET-CT融合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前列腺癌;PET-CT融合图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对直肠指检异常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而被怀疑为前列腺癌的 28 例患 者进行PET-CT检查 (其中19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 ), 年龄40-84岁, 平均 68岁±15.6岁。其中原发性前列腺腺癌 18例, 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前列腺的1例;前列腺良性病变 9例, 年龄50-77岁, 平 均62.3岁±14.5岁。

1.2方法

显像仪器及显像剂仪器:美国通用电器医疗仪器公司生产的 DiscoveryLSPETCT一体机。 PET 由 18环探测器组成, 采用 BGO晶体。横断层中心分辨率为 4.8 mm, 轴向分辨率为 4.0 mm。配置四螺旋 CT。显像剂为18 F-脱氧葡萄糖 ( 18F-FDG), pH值为5.6, 放化纯>95%。

显像方法及患者准备:患者于检查前禁食 6 h。静脉注射前常规测量空腹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 控制在 7.0 mmol/L以下, 安静、避光、平卧15 min 后注射示踪剂 。注射 370 ~ 555 MBq( 10 ~ 15 mci) 的18FFDG。静脉注射后继续静卧60 min, 由于前列腺靠近膀胱, 故鼓励多饮水后予以速尿静推促进排泄 。

1.3图像采集

利用螺旋CT进行透射扫描。采集条件:电压140 kV, 电流90 mA, 0.8 s/周, 床速选择22.5 mm/s, 矩阵选用 512×512, 图像融合时转换2128×128, 层厚、层距均为5 mm, 扫描范围包括盆 腔及前列腺、腹股沟区 。 PET发射扫描采用2 D扫 描, 矩阵 128×128, 每个床位采集4~6 min, 每个床位断层面为35层 。两个相邻床位间有一个断层面迭代。每个床位扫描长度 14.6 cm。

图像融合: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 OSEM), 利用CT透射扫描数据对 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 ( CTAC), 把校正后的PET图像与CT图像进行融合。分别得到横断、矢状及冠状的PET图像、CT图像及融合图像。同时测定相应部位PET的标准摄取值( SUV) 。

结果由两位核医学医师与两名CT诊断医师联合阅片, 观察 CT所示病变部位大小 、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CT值。相应位置 PET所示FDG代谢情况, 最后通过融合图像进行具体诊断、准确定位 。

2.结果

28例全身显像中, 前列腺癌 PET-CT显像 ( +) 12例, PET-CT显像 ( -) 7例 ;良性前列腺疾病 PET- CT显像 ( +) 2 例 (为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症 ), PET-CT显像 ( -) 7例 (前列腺增生 2例, 前列腺增 生伴慢性炎症 5 例 ), 经统计学分析, PET-CT对于 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疾病的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T-CT诊断前列腺恶性肿瘤 14 例, 行六点法前列腺穿刺后病理确诊为 12例 (高分化 5例, 中分化 4例, 低分化及未分化3例), 共发现病灶19个, 敏感度63.1%, 特异性为85.1%。CT表现为外周带圆形或不规则形等或稍低密度影, 边 界欠清楚, 直径在0.7~3.5 cm之间, CT值接近于肌肉与软组织。14 例PET显示高 FDG代谢改变, SUV值为2.7~11.4, 放射性浓聚呈结节状分布。其中盆腔内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7例, 盆腔淋巴结转移者最大淋巴结为2.4 cm×1.2 cm, 最小者淋巴 结大小仅为 0.7 cm×0.5 cm。全身多处骨转移 5 例, 单纯髂骨转移1例 。小淋巴结与骨转移的明确 与定位均依靠 PET-CT融合图像诊断 。通过前列腺的PET-CT显像, 我们可以对前列腺癌进行初步分 期 :其中 A期患者2例, B期患者2例, 3 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符合PET-CT显像及分期), 1例行内分泌治疗;C期 1例, D期 7例, 6例行 内分泌治疗, 1例行放射治疗。PET-CT阴性 14例, 行病理检查:7 例前列腺癌 (高分化5 例, 中分化2例 ) ;7例前列腺良性病变, 其中前列腺增生伴慢性 炎症 5例, CT表现为小片状高密度影, 边缘模糊, 形 态欠规则。 PET显示病灶均无明显异常FDG代谢征象, 少数腹膜后淋巴结可见轻度放射性摄取, SUV 值最高为 1.8。 2例患者放射性明显增高, 无局限性结节形成, 边缘不清晰;SUV值分别为 3.1、4.2;病 理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伴慢性前列腺炎 。由于样本含量较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T-CT对两者差距无法比较, 但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增生伴前列腺炎患者的PET-CT的假阳性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关注 。目前国外研究集中在显像剂的选择上。

3.讨论

18F-FDG是葡萄糖结构类似物, 经静脉注射后通过与葡萄糖相同的转运载体进入细胞, 18F-FDG 大量积聚在葡萄糖代谢旺盛的组织细胞内, PET显像表现为高代谢灶[ 1]。因此, PET扫描仪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提供良好的功能图像, 而CT扫描仪提供高质量的解剖结构.PET-CT将功能图像与解剖结构图像融合, 二者信息的互补, 故能显著提高肿瘤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 特别是提高了对小病变的诊断能力, 有效的降低了单纯PET或CT诊断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使得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 。利用这一优势, 我们对前列腺癌诊断、分期与定位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结果发现18F-FDG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与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PET-CT对前列腺癌显像 敏感度高低依次为低分化 >中分化 >高分化, 表明PET-CT对于分化程度越差, 显像效果就越明显。从PET图像分析, 前列腺恶性肿瘤因为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 FDG代谢差异较大, PET主要表现为团 块状放射性浓聚, 肿瘤高代谢灶边界较清楚。而前列腺良性病变因为病灶本身代谢较正常组织增加不 明显, 造成 FDG代谢程度低,炎症周围往往有炎性渗出, 病灶难以形成界限清楚的结节状, PET则表现为病灶浓聚程度较低,边缘模糊, 部分无放射性浓聚。SUV可以协助诊断, SUV值可反映局部组织代谢情况,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良、恶性的一项客观指标, 目前国外推荐 SUV值超过2.5 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阈值[ 3]

采用PET-CT一体机, 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 能精确地区分肿瘤的边缘、大小、形态及有无包 膜侵犯、周围比毗邻的关系, 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有利于帮助临床分期, 提高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准确性。PET-CT对骨转移显像效果比较显著, 虽然同类研究表明 PET-CT在骨转移方面和放射性骨扫描 ( ECT)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早期 骨转移的病人中, PET-CT比ECT更为敏感, 可用来检测早期骨转移。MRI和CT常将增大的淋巴结 ( >1 cm)视为转移, 其中不乏由于慢性炎症引起的 淋巴结增大;或将已受到肿瘤组织侵及的正常大小 的淋巴结误判为正常。PET-CT则根据淋巴结的代谢活性判断是否转移, 自然比只考虑病变大小更为准确。同时患者一次检查的范围, MRI和CT局限于某一区域或部位,而 PET-CT可以是全身扫描, 有助于更早发现远处转移 。因此, 18F-FDGPET-CT明 显改善了对前列腺肿瘤的诊断、最初分期。可以作为前列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的主要根据之一。但是 18F-FDGPET-CT在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还不是非常理想, 希望能在今后的诊断中采用亲 肿瘤的显像剂, 为前列腺癌的诊断、转移、复发及术后监测提供更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亚琪,王朋,代文莉,等18F-脱氧葡萄糖和11C-胆碱PET/CT联合显像诊断前列腺癌1例[J].巴楚医学,2019,2(01):83-84+89.

[2]马光,胡四龙,张勇平.前列腺癌~(18)F-脱氧葡萄糖和~(11)C-胆碱PET/CT联合显像1例[J].肿瘤影像学,2016,25(02):147-149.

[3]占冀春,韦安阳,吴湖柄,等.18 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17):12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