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8
/ 2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策略

鲜小英

苍溪县石门乡小学校四川苍溪 628400

摘要: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因此,体育习惯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养成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小学生的性格特征

  1.个性鲜明,极易塑造。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性格还未完全养成,通常都个性鲜明,活泼好动。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好好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着力使体育课变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要多融入体育的乐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负责的一年级班级中有几个小朋友上课活泼积极,尤其喜欢跑步,我针对他们的特点,安排他们之间进行60米、200米、300米往返的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热爱体育。

  因为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小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2.性格好强,喜新厌旧。

  小学生好动的性格注定了他们普遍都比较争强好胜,精力旺盛,在考试或者比赛中总想拿到第一名,如果没有取得好成绩则会心情沮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心理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和把握,无论成绩如何都要使每个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怀,使学生幼小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对于小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在教学中多进行创新,使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保持教学的新鲜程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一次在做300米迎面接力跑的游戏中,由于我的疏忽导致两队人数不符,最后人少的一对赢了,我在认为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判定他们赢了,结果导致人数多的一对强烈反抗,两队相互争吵,最后导致我课暂停给他们解释才平息下来,同时我又安排他们进行新的游戏,当他们投入新游戏中时,刚才的一切似乎没有发生过一样。

二、以兴趣促主动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动力。自主学习是达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差异是个性发展的核心。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遗传和所面对的环境因素都不同,因而个性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甚至几方面表现不如别人,那是因为学生在被评价的过程中得到尊重,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来吸引学生,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并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

三、训练与趣味相结合,实现培养方法的有效化

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方法要符合学生身心的特点,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趣味性;要有利于长期使用,具有新奇性等。

3.1角色扮演法

利用“行为训练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情景中明确正确行为的做法,体验做法的益处,从而追求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行为。

3.2行为调控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随时对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和行为表现良好的儿童给予必要的关注,并作出记录与分析。更重要的是把日常发现的行为问题划分成一个个专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行为系列训练加以矫正。

3.3游戏治疗法

通过游戏治疗,帮助学生矫正消极行为。如果说角色扮演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行为的话,那么游戏治疗法则更多地用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游戏治疗法是教师通过创设自由的游戏情景,针对游戏中的消极现象,通过教导、强化等使学生了解符合规范的行为,并落实在生活中。

3.4竞赛加油法

这是以班级为依托,使集体中蕴含的向上潜力充分得以发挥,使班级成员在积极的集体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熏陶。借助同伴交往的力量,在“比一比”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兴趣;借助学生的求胜、好胜心,在“比一比”中鼓足养成的劲头。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据作者调查,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要否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五、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 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令人担忧,尤其是心肺功能指标、耐力素质与国外同龄孩子相比,问题更是突出,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少,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加强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且还能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他们养成各种学习习惯,从而培养起他们坚强的意志、毅力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课外体育锻炼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途径之一。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特有的竞赛、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共同进取等优良品质。如通过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体育教师要积极支持、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把课内课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扩大未成年人的体育视野。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培养未成年人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游戏规则,尊重公共道德,发展未成年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未成年人的竞争意识与勇敢顽强的意志,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养成独立、自制等品质,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顽强进取,不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实现以健康体魄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