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保护及管理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馆藏文物保护及管理方法探究

郑碧军

旬邑县博物馆 陕西咸阳 711300

摘要:文物对于文化传承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而博物馆既肩负文物征集、陈列与保护文物的职责,又需要面向公众、科研以及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展示、研究和交流等服务,使得文物在各个领域体现应有的价值。本文分析了影响文物保存的外界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并针对日常的文物管理,提出了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旨在采取不干涉文物本体、不改变文物现状的措施,创造适宜的博物馆保存和展出环境,以延长文物寿命。这就要求通过积极干预的方式,将博物馆内所有不利于文物保藏和展出的影响因素降到最小。

关键词:文物保护;环境;管理制度;博物馆

1影响文物保护的因素分析

1.1污染气体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污染气体是对文物造成损害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气体污染文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藏品室更换新的展柜或者台架时,因漆层的原因,散发出甲醛和乙酸等刺激性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附着于文物表面,侵蚀文物,对文物产生破坏。尤其是在密封性很好的展柜中,会加重对藏品的侵蚀,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种来源是储存藏品的空间自身因为密封不好或者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外来的混合着粉尘、有害气体的浑浊气体,通过裂缝渗入到藏品室中,对藏品造成破坏。文物储存的地方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检查,对于空气当中弥散的物质要清楚,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1.2光辐射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光辐射破坏是自然的太阳光直射以及其他的能够散发出辐射的人造光等,博物馆内严禁拍照。光作为一种能量形式,会对文物造成直接的破坏。比如,紫外线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使处在空气中的书画受到影响,发生纤维老化、颜料褪色等状况。闪光灯之类的强光还会让丝绸发生焦化现象,使文物老化褪色。

1.3有害生物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有害生物比如说老鼠、白蚁等,因为自身习性的原因,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的损坏,尤其是对于一些纸制品、木制品、丝绸制品等。而且因为个别的有害生物具有极强隐蔽性和穿透性,很容易被工作人员或者游客带进藏品室,钻透展柜,啃咬藏品;另一些有害生物是不能被肉眼所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可能是外来环境中带来,也可能是藏品本身所附带。有些微生物可以分泌出类似葡萄糖酸或者乳酸类的有机酸,腐蚀文物;还有一些微生物会寄生在文物上面繁衍,吞噬文物的有机质,让文物变得脆弱,极其破坏。

1.4空气湿度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文物最常遭受到的是湿度对于金属、有机质、字画造成的破坏。空气中蕴含的水分子能够和文物当中的油墨、金属质、纤维产生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无形中就对文物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损坏。比如说,铁器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书写在宣纸上的文字画作会发黄,油墨会晕散,骨制品或者竹制品这一类的有机质会发霉等。哪怕是一些无机质的藏品,比如说珐琅器和玉石,如果长期处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也会发生溶盐现象,一旦遇到酸性的气体或者物质,便会有明显的溶解现象,造成文物表面剥落甚至面目全非。

2 文物保护的措施

2.1污染气体的保护措施

对于污染气体的保护措施首先要加强对空气质量的检测,对藏馆内空气质量定时评估,对已经出现的污染性气体研究补救措施,寻找气体来源,及时解决并制定好预防方案。首先就是对空气环境的改善。检测仪器是必须的,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配置空气净化器。要根据文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理方案,因为不同材质的文物所需要的保存环境和导致文物破坏的污染因素也都不尽相同。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就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还能够起到较好的防范效果。

2.2光辐射的保护措施

为了防止或者减少光对文物的照射,要通过外部阻挡和光来源两个方向进行预防性保护。建设避光性好的藏区或者仓库,避免阳光对于文物的直射。对于光源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减少紫外线能量对文物造成的破坏。比如近红外波长的白炽灯(780nm),可以在保证视野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紫外线对于文物的破坏。对于游客和管理员也要严加控制,不允许在观看的时候使用强光手电筒或者闪光灯一类的设备。现在部分博物馆所采用的防范措施利用的是红外感应调光系统,当游客走到文物附近的时候,照明设备就会开始工作,工作强度随着游客距离文物的距离也不断变化,减少光照对文物的破坏。

2.3有害生物的保护措施

有害生物的防范要从生物隔离和针对性检测两个方面入手。要建立密封的文物展区,减少外界生物的侵害。比如对于一些以木质为主要结构的藏品房要重新装修,利用大理石或者瓷砖将博物馆完全密封,防止被白蚁老鼠一类的生物轻易钻破。要定期在博物馆内展开杀虫措施,对于微生物的防治工作,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于文物的净化工作,保证环境的干净整洁,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避免微生物滋生。

2.4空气湿度的保护措施

想要防止湿度对文物造成的破坏,就要提前做好防治湿度的准备。在前期建设的过程中,就要避开湿气过重的环境,要选择干净、干燥的环境进行文物的展览或者收藏工作。同时在维持方面也要做好提前防范,对于室内的文物,要配置中央空调,保持室内干燥。对于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要采取密封性的保护措施,要保证密封环境绝对干燥,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真空保存。要在馆内安装湿度检测仪器,对馆内湿度实时检测,防止因为天气原因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馆内湿度上升。对于室外的文物,要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做好防水避雨的措施。如出现大雾或者湿度较高的天气,可以搭建保护性帐篷,在文物表面遮盖防水材料,防止过度受潮。

3 文物保护的管理措施

3.1规范物保护工作流程和制度

针对目前博物馆文物在出入库、运输以及布展等环节面临的风险,应着手制定规范化的工作流程。首先从技术性角度确保文物安全,针对不同类别和性质的文物,制定搬运、包装以及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规范,确保其不会因人为或环境因素受损其次,需要结合当前博物馆的运营特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从日常展区、库房等设施的安保巡查到各类文物的日常检视、评估和修复,乃至常规的鉴定、分类和建档工作都应有系统化的岗位管理制度,使文物在各个环节都得到科学的保护。

3.2提高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构建文物保护框架

群众的力量是不可以忽视的,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在文物保护的路上就要像动车上的引擎,对于文物保护起着助推器的作用。目前,提高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已经成为爱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在对于培养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贴标语、横条,让文物走进大众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在电视上播放文物的知识,从一件文物的来源,历史方面向大众进行播;也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带动整个社会环境的文物保护风潮,让大家都可以了解文物,了解它的历史、来源背景等等,让文物走进大众的生活,贴近人们的生活。

4 结语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旨在持久、完整的保持其原始状态,而不是停留在避免遗失、被窃以及受到人为损坏的层面。因此,应针对目前博物馆侧重藏品征集和安防、忽视前瞻性的保护与修复的现象,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制度,配备专业团队并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 陆思洋 .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分析与解读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

[2] 冼永城 . 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有效途径分析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v.2;No.42(6):159,161.

[3] 刘静 . 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分析与完善途径探讨 [J]. 丝绸之路,2017(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