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患者“一病一品”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4

直肠癌患者“一病一品”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谭柳纯 黄雪霞,农玉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病一品”在直肠癌患者专科护理服务中的实际效果。方法 将9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 45例(2018年1~12月)与对照组45例(2017年1~12月)对照组给予直肠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一病一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造口皮肤、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出院前、出院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造口皮肤DE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前、出院1个月、3个月后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11%、11.1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数(7.29±1.13), 正常12例(26.67%),对照组生活质量指数(5.23±1.43),正常3例(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直肠癌一病一品护理模式的构建,为优质护理服务专科内涵深化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有效构造了一整套直肠癌“专病专品”的护理服务流程,提升了护理专业价值感。

关键词 一病一品;直肠癌;造口护理;生活质量

手术是直肠癌常用的主要治疗方法[1],而患者对手术的畏惧、对术后生理习惯的焦虑、对术后并发症的担心、对术后康复的缺乏信心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多数患者术后的恢复及生活质量[2]

“一病一品”是从患者身心的角度,对其施行全面的干预护理,使患者获得全方位、细致、体贴的专业化、同质化的护理服务,深化优质护理内涵建设,体现护士的专业价值,达到品牌效应的目的[3]。本研究引入“一病一品”理念创新护理工作模式,即通过制定直肠癌护理流程、护理方案,塑造高品质的直肠癌特色护理项目,实现全程、规范、专业、同质的护理目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抗癌联盟(UICC)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第6版(2010 年)直肠癌诊断标准[4]。(2)行腹腔镜手术及造口术者。(3)择期手术者。(4)意识清楚,具有一定表达能力者。(5)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既往患有其它严重躯体疾病者。(2)急诊手术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2018年1~12月)与对照组45例(2017年1~12月)。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0~84岁,平均(58.42±13.5)岁;病程1~6年,平均(2.11±0.32)年;造口位置:回肠造口23 例,结肠造口22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1~83岁,平均(59.30±10.74)岁;病程1~7年,平均(2.08±0.28)年;造口位置:回肠造口22例,结肠造口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直肠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一病一品护理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2.1病区“一病一品”准备工作(1)成立“一病一品”小组:参照刘明[5]编制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CIRN),根据护士的职称、护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和应急能力,制定“护士核心能力测评表”,按照得分由高到低分为:N3N2、N1三个级别。组员由1名N2护士(任带教组长)、2名N1护士和1名专科医生组成。(2)确定主题:分析本专科护理的特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护理项目做为“一病一品”主题。(3)制定活动计划:包括基线调查、“直肠癌手术患者全程规范化护理手册”的制定、健康教育资料的制作、操作流程的制定、护理人员培训与考核。(4)同质化培训:针对直肠癌手术护理内容,制作成图谱手册、护理记录单、护理查房、微信平台进行统一培训及业务学习。

1. 2. 2修订“直肠癌手术患者全程护理方案” 在参阅大量文献基础上,通过临床、护理方面6名专家论证,并征询患者反馈意见后,编写“直肠癌手术患者全程规范化护理手册”,该手册采用图文标识及文字注解方式描述,内容包括:(1)直肠癌相关知识,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2)造口护理方法,造口皮肤护理、造口袋选择与更换、饮食调节、体重控制、活动保护、生活卫生及常见问题解答。(3)术后护理计划单。

1.2.3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 (1)同伴式情景教育:由造口专科护士组织同期行造口手术患者及已成功完成手术者(一般3~5人/组),指导同组伙伴互相提问,分享生活体会经验,在出现排便行为改变适应困难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如佩戴造口患者在日常饮食时容易发生造口堵塞,可多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责任护士在个体交流指导时,对同伴教学内容进行技巧性询问,如询问患者现在饮食改变,如何控制每餐进食量等。(2)循环视频课堂:科室示教室每天 9:00~19:00循环播放“造口日常护理”视频,时长30min,由患者选择任意方便时间进入教室观看,对没看到部分在下一轮循环播放时重新再看;要求观察组患者至少完整看完一遍视频,教室中摆放造口模型,供患者边看边模拟操作。(3)日记书写交流:为造口患者发放《我的时钟日记》,鼓励患者书写佩带造口的感受、疑问或记录所学相关知识,责任护士每天阅读患者日记,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答患者疑问;同时,亦让患者在出院后可以随时学习造口护理相关知识并记录造口情况。

1.2.4 随访 建立科室随访记录本,制定随访制度、流程、随访时间及频次。随访人员由具备专业知识及沟通能力较强的N2级护士担任,通过了解患者出院后健康情况,给予专业的指导,提醒患者复诊,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3.1 皮肤相关并发症 记录患者出院前、出院1 个月、3个月皮肤相关并发症(造口出血、造口黏膜水肿、周围皮炎、皮肤黏膜分离)。

1.3.2 造口皮肤DET评分 造口皮肤DET评分[6], 依据每个症状受影响的皮肤面积的大小分别计0~3分,严重程度计0~2分。将变色、侵蚀、组织增生三个症状所得的单项分相加,即为DET总分(0~15 分)。DET评分越高,说明皮肤损害的程度越重。

1.3.3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OLI)[7],该表包括活力、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前景等5项,每项有3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能独立完成动作记2分,需他人协助完成记1分,不能完成动作记0分;正常(QOLI≥9分),轻度(6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5f1cdd3a4c56c_html_cc566163015babe1.gif ±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t或重复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X2

P

例数

45

45

出血

4

7

水肿

8

11

出院前

皮炎

1

3

13.253

0.000

分离

1

1

总发生

14(31.11)

22(48.89)

出血

1

3

水肿

2

5

一个月

皮炎

2

4

28.601

0.000

分离

0

2

总发生

5(11.11)

14(31.11)

出血

0

3

水肿

1

4

三个月

皮炎

2

6

24.309

0.000

分离

0

3

总发生

3(6.67)

16(35.56)

组别

例数

出院前

一个月

三个月

出血

水肿

皮炎

分离

总发生

出血

水肿

皮炎

分离

总发生

出血

水肿

皮炎

分离

总发生

观察组

45

4

8

1

1

14(31.11)

1

2

2

0

5(11.11)

0

1

2

0

3(6.67)

对照组

45

7

11

3

1

22(48.89)

3

5

4

2

14(31.11)

3

4

6

3

16(35.56)

X2

13.253

28.601

24.309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造口皮肤DET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造口皮肤DET评分比较(5f1cdd3a4c56c_html_cc566163015babe1.gif ±s) 分

组别

例数

术后1d

出院前

1 个月

3 个月

观察组

45

6.40±0.73

5.53±0.91

1.14±0.36

0.84±0.26

对照组

45

7.10±1.15

6.49±1.03

4.72±0.51

3.66±0.78

t

-1.210

-2.484

-9.280

-12.595

P

0.293

0.047

0.001

0.000

2.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5f1cdd3a4c56c_html_cc566163015babe1.gif ±s例(%)

组别

例数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总分

观察组

45

12(26.67)

21(46.67)

10(22.22)

2(4.44)

7.29±1.13

对照组

45

3(6.67)

16(35.56)

18(40)

7(15.56)

5.23±1.43

Z/t

3.114

3.66

P

0.001

0.022

3 讨论

3 .1 “一病一品”对直肠癌术后造口皮肤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直肠癌患者行肠造口术可帮助其挽回生命,但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及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又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再次威胁生命[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前、出院1个月、3个月DET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主要因为一病一品护理模式将手术护理和造口管理融合 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直肠手术、造口实行精确宣教,采取患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床旁一对一教育、发放健康指导手册、开设阳光课堂以及日记书写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给予连续、递进化的健康宣教,获得最佳护理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出院前、出院1个月、3个月后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11%、11.1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病一品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适应造口后的生活,术后自我护理亦随之提高[10]。通过一病一品护理模式进行连续系统教育,教育对象包括患者及家属;这样不仅将护理人员,也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纳入直肠癌专项护理中,以确保直肠癌护理程序和过程的重复,维持造口管理和改进的连续性,真正助患者建立正确的造口护理行为,充分发挥了有效预防肠造口皮肤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3. 2 “一病一品”对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观察组造口并发症较轻、机体舒适度高于对照组有关。由于直肠癌患者术后一方面受生活习惯改善的约束,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本研究采取集体教育、个性化宣教及建立随访制等多种方式,从预防并发症角度,指导患者加强直肠癌相关 知识、并且做好患者的造口保护工作,使其感知到坚持正确自我管理的益处,从而长期坚持积极的自我保护方式。同时,患者从“一病一品”护理模式中获得更加专业化和人性化的优质护理

[11],使患者主动适应术后带来的身体状况变化,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直肠癌“一病一品”护理模式的构建,为优质护理服务专科内涵深化提供了方向,满足了患者对高品质医疗服务追求,有效打造了一套直肠癌 “专病专品”的护理服务流程,提升护理专业价值感。

参考文献

[1]韦秀利.DET/AIM在肠造口术后周围皮肤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5) 1386-1388.

[2]张丽.“一病一品”在软组织扩张术Ⅰ期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交通医学,2017,31(4):393-395.

[3]程晓琳,朱小平,贺学宇,等.“一病一品”项目在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4):104-105.

[4]曾范慧.直肠癌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围手术期全程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 238-239.

[5]刘明,殷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 204-206.

[6]孙晓林,高竹筠,钱国武,等.探讨直肠癌结肠造口术后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4 (30)252-253.

[7] 魏青,王永媛,朱蓓.全程化护理管理对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2): 1098-1100.

[8]熊合明,金晓英,刘秋梅,等.“一病一品”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效果[J].上海护理,2019,19(3):42-44.

[9]钱海娟. “一病一品”项目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J].,2018,25(22)( 上旬): 54-55.

[10]杨毅华,李丽娟,陶艳玲,等.品质链在塑造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品牌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2): 1-3.

[11]江敏君,赖旦辉,梁秀君.“一病一品”在糖尿病足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2016,23(12): 17-19.

作者简介:

谭柳纯,女,主任护师,本科,学士,主任护师,科副主任,从事临床护理、健康管理及教学工作,工作单位: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雪霞,农玉梅 工作单位: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项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667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合同号:2017Z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