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姚亚红

西安市临潼区水产工作服务站 陕西西安 710600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对各种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升高。水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在我国水产是民众生活与生产的基本资源,与水产相关的养殖则是必不可少的。水产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消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同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产养殖的水平在一定层面上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影响,环境受污染的程度越高水产养殖的水平就会随之降低,可见保护水产养殖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控制污染更能促进人与自然间和谐发展的实现。对水产养殖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有效控制污染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引言

水产养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水产养殖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为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水产养殖业存在区域差异,水产养殖业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均衡发展,养殖方式粗放、水资源开发规划不科学、用药监管不严等相关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

1水产养殖污染现状

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了5000万t,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8%以上,但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存在着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现象,仅2018年我国淡水草鱼养殖的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便达到了49.11万t,总氮排放量达到了4.26万t,总磷排放量达0.84万t。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在养殖模式方面主要表现为高产量以及高密度的特点,其养殖产业的污染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污染源,养殖户为了不断提高产量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换水量以及投饲量,导致池塘负担逐渐增加,甚至超过了其自净负荷,池塘内粪便以及残饵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导致池塘富营养化问题更加严重,水质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随着水产养殖过程中网箱的大量使用,放养密度的分布也发生改变,水质环境承载能力逐渐变弱,使湖泊的水质出现超标现象,甚至导致了大量死鱼的出现,进一步发生恶化水体环境。另外,虽然当前水产养殖得到显著的发展,但一些养殖户不断将其生产范围盲目扩大,不结合实际情况使引入新的品种很难充分彰显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新构建工厂化养鱼模式过程中,地下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使自然环境受到影响,同时阻碍社会效益的发展。当前,我国水产养殖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很难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在控制池塘生态系统时,不能有效运用微生物技术,池塘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排水系统。此外,水产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消毒剂以及抗菌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池塘的进排水系统,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

2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投放、药剂使用都会引起水体理化因子的改变,如水体pH、DO(溶解氧)等,而水体环境的变化则会相应的影响水产养殖。例如,当水体供氧不足,则会引起有机物厌氧发酵,毒害水生生物,降低养殖产量。因此,水产养殖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为更好的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注重水产养殖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水产养殖物可丰富水体环境的生态结构,如果保持正向发展,则可促进水体环境的发展,这是水产养殖对水体环境的积极影响。第二,水产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剂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产生一定危害,从而破坏水体结构的平衡。第三,鱼病害所引发的系列现象会影响水体环境。

3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3.1科学、合理的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垃圾是一个必然事件,无论是水产本身的排泄物,还是过量的饲料、清洁物质等,一旦过量就都属于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垃圾物质,它们的存在会严重地影响外部环境。而且现如今我国的水产养殖科学性也比较差、相应的养殖结构不明晰,没有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水源、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也不够重视,因此造成污染的情况非常显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非常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模式,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下进行水产养殖行业的结构重组,对于养殖密度要根据实际生态情况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合理规划,坚决不能够超越临界值。此外,还可以模仿“桑基鱼塘”的理念,进行水产养殖、肥料处理、物质再利用的措施,制定出合理的水产养殖结构,控制养殖容量,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3.2优化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不完善也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过度投饵、药物滥用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优化育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对此,可根据实际需要控制饵料的投喂量。首先,要加强对食物营养结构的分析,科学配置,适当调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降低水中的氮含量。其次,少量的食物可以多次食用,避免过度喂养造成食物残渣。最后,要结合品种的营养需求和生长周期,制定科学的饲养计划,保证产量。在此基础上,优化渔业药物使用方案,避免过度使用渔业药物破坏水体生物分布结构。

3.3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水体污染产生原因之一便是有机负荷过大,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承受范围,粗放型养殖模式增加了养殖品病害的风险,生物遗体、生物代谢物等含量过大,破坏了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而目前养殖户人员素质不一,其养殖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养殖密度与养殖面积不匹配等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为保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应当合理规划养殖密度。期间,需结合成活率、养殖品生长特性、水源、水质及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适当性的降低或增加养殖密度。

3.4降低药肥污染

当前,养殖业为提高产量,保持养殖正常生长,将大量实施肥料。因此,在大量的药物和肥料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将污染着水的质量及环境。为了减少肥料及药物的污染,可以引进海洋生态混养模式。海洋生态混合养殖可以有效解决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该生态模型也可用于淡水虾养殖。在淡水虾养殖中,水质需要控制。当水质太富时,会导致淡水虾缺氧。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沙底光池,对养殖池进行生态治理和改造,优化整合阳光、水质、土壤、空气、植物等要素,为鱼虾的生存和生长提供健康、营养、科学的环境;其次,我们可以建立鱼虾共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物链,喂食虾饲料,虾饲料和排泄物的残留,死虾和病虾将成为鱼的优质饲料,而虾苗基本上一个月内不喂食。通过建立生态混养体系,减少鱼类代谢对水污染的影响,减少化肥用量,减少水环境中的化肥污染。

3.5植入净化菌种

在淡水养殖中,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会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根据相关标准,当水体中磷总量大于或等于0.02mg/L,无机氮含量超过0.3mg/L,则视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例如,在面积约为1000m2的养殖池中,其水体透明度为5cm,氨氮20.4ppm,总磷2.3ppm,COD为48.5ppm,此时,该养殖池的富营养化已较为严重,并有蓝藻爆发问题。对此,则可采用蓝藻酶抑制剂促进蓝藻细胞的分解,进行生态修复,遏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保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在此期间,通过净化菌种的植入可快速的改善水质,并且投资成本较低。

结语

水产养殖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产业,要在养殖技术及养殖水平方面加以重视,及时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才能提高水产养殖的整体质量。水产养殖的影响因素分外源性和内因性两种,是水产养殖环境受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有效防控水产养殖环境受污染,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进而制定出有效防治措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最大限度的净化水产养殖环境,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润.关于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其控制策略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15):187.

[2]张海涛,赵丽梅,王卓铎.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江西农业,2019(2):121.

[3]徐连伟.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控制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