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语用”,学习人文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着眼“语用”,学习人文思想

欧欣欣

福建省 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 351100

[摘要]

学习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人文思想。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着眼“语用”,教会学生想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以把握作者内在的人文性为骨架,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的,学习人文思想,构建血肉丰满的课堂阅读教学。

[关键词]人文思想 文化底蕴 语用 品读感悟 想象拓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言文字不仅是教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人文思想。大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几经筛选的文学精萃,都是能够点亮孩子生命灯火的“火种”,是滋润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精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文章的人文性,从语言学科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正确把握作者的人文性,让教学内容处在这个人文性的观点下。教师应努力在语文课堂上处处突显“人文性”,融入情感,精心设计,并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关注生命个体,立足健康发展,着眼“语用”,以把握作者内在的人文性为骨架,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的,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学习人文思想,构建血肉丰满的课堂阅读教学。

一、析题阐义,关注生命个体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抒发感情之所在。而抓住课题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即一目了然了。

比如人教版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一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本文内容简短,条理清晰,是领会神话神奇魅力的好范本。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课伊始,教师课件出示文的“开”字,请学生们猜猜这个字会是什么字,并说说理由,明白文的“开”字上面的两个部件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那个部件是一双手,表示用双手开门的意思,进而引出本课课题。学语文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在这里,这位教师既进行了字理字源的学习渗透,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一箭双雕。

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重要训练目标之一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很多神话故事的题目是由人物加事件构成,很有特色,大道至简,所以很多时候,走进神话故事的捷径就是从题入手,析题阐义。接着,这位教师顺势而导,引导孩子抓住“开”这个题眼和文眼自主提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么开天地?盘古把天地分开后怎么样?并让学生观察板书上的这三个问题,明白这三个问题正是这个神话故事的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一步品悟“开”字的意义,了解了《盘古开天地》是一篇创世神话,没有它就没有其他的神话故事。随后,教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课文,互相讨论,再次借助这三个问题理清本文的脉络: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并把这些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位教师抓住了课题这一关键点,把握了训练时机,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自主学习,问题从孩子中来,又回到孩子中去,渗透了概括的方法的学习,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符合神话文体的特点和中年级学段特点。学生体会到了盘古的英雄壮举,感悟到了盘古的英雄精神,同时,神话这一传统文化的神奇美妙、璀璨丰厚也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二、设境激情,形成情感共振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健康发展,引导孩子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生发情感体验,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比如人教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一文是一篇积极向上、激情澎湃、气势恢宏的文言文,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如何让学生达到心灵的共振,生发民族自豪感,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呢?

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先以“国庆七十周年庆典“的图片导入,让学生明白今日之中国正迎来自己的伟大复兴,进而播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六一”节期间讲话的视频,让学生铭记习主席的殷切希望,知道自己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栋梁,要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师再提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一观点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从而揭示了课题。生活是语文之本。笔者通过如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新课,学生的视觉、思维、想象等得到“多频道”的运作,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阅读期待在情感经验的酝酿下浓厚起来。

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体现“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等生动形象、声威巨大和冲天气势的直观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这样的画面既渲染了气氛,又渗透了文本的内涵,无疑是点睛之笔。同时,和着雄壮音乐的渲染,笔者很快地把学生引领到少年中国蓬勃发展的壮丽前景中去,并立志当一名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之后,笔者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课堂上自然就听到了学生铿锵有力,激情豪迈的入情入味的朗读声。最后,笔者还设计了“我赞美祖国,我赞美少年!”的写话练习,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点,激发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以此进行文本再创造,丰盈文本内容。这样,学生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的领会就水到渠成,孩子们志在弘毅,意志更加坚强,抱负更为远大了。

三、品词评句,挖掘文化底蕴

词句学习是文章的根基。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作者的反复琢磨,着意推敲百入选的。而文章的关键词句是作者表达中心,抒发感情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聚集语用,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咀嚼体会,这样才能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章求其训。”

如人教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本单元的《少年闰土》一文的第十七段话是文章的中心段句,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全文的作用。笔者在教学本课时,紧紧抓住本段话,以此铺开,层层设疑,步步诱导,让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少年闰土身上是鲁迅所有美好的记忆和美丽的希望。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质疑本段中难解的“希奇”一词,并通过介绍鲁迅的资料明白鲁迅是中国白话第一人,“希奇”和我们现在的“稀奇”不一样。之后围绕“希奇”一词质疑:闰土的心里有哪些稀奇的事,然后着重指导学生体会闰土心中这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感受到闰土的机智勇敢、天真朴实、聪明可爱。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对闰土讲的事感到稀奇。着重通过补充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的我往常的朋友”、“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包含的意思,使学生明白了作者和富家的少爷们生活在狭窄的天空里,因此见识少,对闰土讲的事感到稀奇。

最后,笔者又采用对比的手法启发学生探究讨论,总结课文,作者生活在院子里见识少,而闰土为什么会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听了闰土讲稀奇事,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师生共同讨论表达作者深切感受的问句:“啊!”“啊”是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叹和热爱,是对自己少爷生活的批判。笔者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这就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或是对闰土的美好怀念,或是对闰土敢于改变自身命运的期望,或是对他甚至是对沉睡中的所有国人的呐喊吧。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四、想象拓展,提高人文素养

拓展是语文的亮丽景色。课文中有些词句,看似平淡,但由于使用恰到好处,可以说这些词语是作者提示文章中心的关键的独具匠心的一笔。因此,教师应以它作为揭示文章中心的“突破口”进行适时点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去感受语言文字所包含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比如人教版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写了大自然中的许多美妙的声音,结构分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钢琴变奏曲,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将风翻动树叶想象成歌手,将微风想象成呢喃细语的说话,将狂风想象成雄壮的乐曲,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微风吹过及狂风刮过的情境,对比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接着,笔者出示课后第3题提到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它们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形象美妙。

之后,笔者抓住了本段中的四个“不一样”等关键词,采用想象画面读、师生对读、男女生互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本段中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树叶和四季的风,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风吹树叶和四季的风会弹奏什么样的音乐。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的说:“我是柳树叶,我的声音哗啦啦地响着,宛如是母亲和宝贝儿在喃喃细语!”有的说:“我是梧桐树叶,我的声音簌簌地响着,似乎是唱着欢快的歌曲,张开双臂投入大地妈妈的情抱!”有的说:“我是春天的风,我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弹奏一首充满绿色希望的歌曲!”还有的说:“我是秋天的风,我吹动树叶唰唰地响,仿佛在弹一曲丰收的歌谣 !”最后,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句子再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发现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不同,进而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并加以积累运用。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在锻炼说话能力的同时,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抒发了对大自然地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感受到了散文的美丽魅力。

总之,教师应把文章中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以及深邃隽永的人文思想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字因素,引导学生想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着眼“语用”,关注生命个体,立足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挖掘文化底蕴,学习人文思想,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4]黄瑞香,朱瑛.”主问题”设计:破解阅读教学碎问碎答现象的妙招[J]语文教学通迅,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