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分析

苏赫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上海市 201199

【摘要】目的: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开展研究,双盲法分为乙组同甲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乙组以常规护理为主,甲组以护理干预为主,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护理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不同护理干预实施后,甲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优于乙组(P<0.05)。结论: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对于急性脑梗塞来说,是较常见、发病突然以及危害性大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是头痛、眩晕等,甚至是半身不遂[1]。临床目前主要通过早期溶栓进行治疗,以重建患者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对已损伤的神经细胞进行逆转,而降低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在患者溶栓治疗中,为提升疗效,利于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等,就要重视护理干预。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开展研究,双盲法分为乙组同甲组,各36例。女性30例、男性42例。41-72岁,均值58.25岁。通过统计分析患者基线资料,两组P>0.05,所以可开展本课题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为:0.9mg/kg的阿替普酶,最大剂量少于9mg。乙组以常规护理为主,为: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强化并发症的护理。甲组以护理干预为主,为:(1)治疗前护理。医护人员充分掌握患者基本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经案例法以及共情法等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详细普及疾病和溶栓治疗等相关知识。耐心协助、指导患者进行相关检查。(2)治疗中护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溶栓药物输入。溶栓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并监测其生命体征。确保可及时发现异常,立即上报给主治医师并协助处理。(3)治疗后护理。严密关注患者呼吸、血压、神志以及心率等,定期监测(1次/30min)。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呕吐、头痛等症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经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出血、脑水肿等。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限制家属探视频次,嘱患者卧床休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并强化出血护理。减少肌注次数,适当延长注射针孔的按压时间。

1.3 观察指标

不同护理干预实施后,以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越高则缺损越严重。护理效果,显效:症状明显改善,NIHSS降低90%以上;有效:症状好转,NIHSS降低60-90%;无效:症状没有明显改善,NIHSS减低不足60%[2]。统计血管在闭塞、脑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5f179ae1bef90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表示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当P<0.05,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甲乙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不同护理干预实施后,甲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小于乙组(t=8.6863,P=0.0000)。见表1。

表1 比较甲乙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f179ae1bef90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分]

分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乙组/36例

16.42±3.25

甲组/36例

11.25±1.48

t

8.6863

P

0.0000

2.2 比较甲乙两组的护理效果

不同护理干预实施后,甲组护理总有效率大于乙组(x2=5.6749,P=0.0172)。见表2。

表2 比较甲乙两组的护理效果[n(%)]

分组

无效

有效

显效

护理总有效率

乙组/36例

11(30.56)

11(30.56)

14(38.88)

25(69.44)

甲组/36例

3(8.33)

13(36.11)

20(55.56)

33(91.67)

x2

-

-

-

5.6749

P

-

-

-

0.0172

2.3 比较甲乙两组的不良反应

不同护理干预实施后,甲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小于乙组(x2=5.2578,P=0.0218)。见表3。

表3 比较甲乙两组的不良反应[n(%)]

分组

血管在闭塞

脑出血

牙龈出血

皮下出血

总不良反应

乙组/36例

2(5.56)

1(2.78)

3(8.33)

3(8.33)

9(25.0)

甲组/36例

0(0)

0(0)

1(2.78)

1(2.78)

2(5.56)

x2

-

-

-

-

5.2578

P

-

-

-

-

0.0218

3 讨论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后,可能出现梗死灶继发出血亦或再灌注脑损伤等情况,一些患者甚至会发生溶栓再闭塞、脑水肿等严重的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在患者溶栓治疗时应给予其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因患者对疾病以及溶栓治疗缺乏正确的认知,致使其在治疗中有不良心理存在,而影响到治疗效果[3]。所以,给予急性脑梗塞患者有效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并有效改善预后。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需严密监测其凝血功能,如果发现异常需摄入维生素K1以及新鲜血浆,增加凝血因子的同时,有效控制出血[4]。保持穿刺位置清洁,严格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在肢体末梢静脉进行穿刺,使血药回流药物可达到血栓部位,提升疗效[5]

总之,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参考文献

[1]吕蕾.急性脑梗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观察与护理[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8):177.

[2]梁燕飞,温焕青.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9,38(10):136-138.

[3]谢吉柳.优质护理应用于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评价[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3):204-205.

[4]梁洁清.阿替普酶给药护理对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4):64,67.

[5]郭亚楠.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