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开展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开展价值

刘丹

阜阳市人民医院 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目的:研究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开展价值。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我院接收的高热惊厥患儿78例,以入院顺序为依据,将所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8例)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40例)实行程序化护理。观察并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惊厥发作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开展价值突出,可加快治疗进程,降低惊厥发作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程序化护理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病症,主要发病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群体。该病由感染造成,会增强患儿神经细胞代谢,加大耗氧量,加快血流速度,使患儿出现四肢和面部肌肉阵挛性、强直性抽动,并伴有神志不清、眼球上翻等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措施,将会影响患儿智力发育。研究指出[1],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并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可进一步规避不良事件,加强治疗效果。我院近年来在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中应用了程序化护理模式,效果较为理想,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于其中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临床资料均完整。以入院顺序为依据,将78例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38例,其中20例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3.1±1.0)岁;入院最低体温39.0℃,最高体温41.3℃,平均(40.5±1.2)℃。实验组(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40例,其中23例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最小年龄7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3.2±1.1)岁;入院最低体温39.5℃,最高体温41.2℃,平均(40.6±1.4)℃。2组患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指导饮食、用药,进行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于惊厥发作时,给予对症治疗,如吸氧、退热、止惊等;对于惊厥时间长的患儿,可遵医嘱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甘露醇。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程序化护理:(1)组建医护小组,组内成员包括责任护士、主治医师,整理患儿病例资料,充分掌握患儿病情特点;(2)完善交接班制度,实施全天无缝化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突发状况应对力,增强心理素质,强化职业技能;(3)患儿惊厥发作时,医护小组有序开展医疗工作,快速判断病情,并实行解痉、镇静、降温等紧急处理;(4)安抚患儿家长情绪,宣讲疾病知识,说明治疗方案的可行性,讲解患儿病情,并告知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稳定患儿情绪,避免复发;(5)加强巡视,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必要时,可做脑电图深入了解病况;(6)寻找疾病诱因,听取患儿家长意见,制定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发展,对护理方案进行实时调整,期间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力度,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共同帮助患儿恢复。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情况: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惊厥发作率;

(2)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受损、舌咬伤、再次惊厥。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实施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率和(5f16b1cba02f2_html_dee045c29f92e7a3.gif ±s)表示,并予以c2值检验和t值检验。P<0.05,表明存在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惊厥发作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表1.

表1:两组治疗情况对比[5f16b1cba02f2_html_dee045c29f92e7a3.gif ±s,n(%)]

组别

例数

发热持续时间(h)

住院时间(d)

惊厥发作率

对照组

38

9.61±0.90

9.01±1.02

7(18.42)

实验组

40

6.72±0.71

6.48±0.75

2(5.00)

t/c2

15.787

12.525

3.638

P

0.000

0.000

0.048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例数

神经系统受损

舌咬伤

再次惊厥

总计

对照组

38

3(7.89)

4(10.53)

7(18.42)

14(36.84)

实验组

40

0(0.00)

1(2.50)

2(5.00)

3(7.50)

c2

9.843

P

0.002

3 讨论

高热惊厥病发突然,发病时,患儿会表现出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牙齿紧闭、瞳孔变化、脸色突变等特征,若治疗得当,患儿多能停止抽搐,恢复正常体征;治疗若不合理,将会抑制患儿呼吸,严重者,还会引发呼吸骤停;若迁延不愈,将会导致患儿脑部缺氧,引发脑损伤,对智力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药物控制是治疗此病的关键,通过使用体液补充及镇静药物等多种措施,可有效平复患儿病情,减少二次惊厥。报道显示[2],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降低神经系统损伤、舌咬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程序化护理是现代化医疗理念下的新型护理模式,其重视护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可促进医师与护士之间的有效沟通,防止治疗期间出现疏漏,使医护人员在惊厥发作的第一时间开展治疗,减少脑组织损伤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惊厥发作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程序化护理在提高治疗效果、加强治疗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程序化护理模式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开展价值突出,可加快治疗进程,降低惊厥发作率,减少不良反应,临床可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宇.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9):239-240.

[2]倪燕, 袁园. 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0):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