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1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成龙

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对比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437,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且手术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可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 急性复杂性; 胆囊炎; 临床治疗效果       急性复杂性胆囊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腹肌强直以及触痛等,是由于胆囊管阻塞、细菌侵袭等因素诱发的急性胆囊炎症。该病症患者极易伴有胆囊结石,对其进行治疗具有很大程度的复杂性[1]。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复杂性胆囊炎[2]。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55~78岁,平均(67.4±5.2)岁;经B超检查结果表明,其中伴有胆囊显著肿大者30例,并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者29例,非结石性胆囊炎者41例;将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各项一般数据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予以禁食,均予以常规术前检测、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等等,检查患者肺功能,或做血气检查。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患者开放性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行全身气管插管麻醉,于右肋缘下做传统斜切口,或者于右下腹经腹做传统直肌切口,进行胆囊的剥离,进行彻底腹腔冲洗处理,间断做胆囊床的缝合,若腹腔遭到严重污染,则可肝下放置一引流管。    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借助于气管的三孔法,做逆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在患者腹腔内放置标本袋,于胆囊底部或者胆囊壶腹部做胆囊壁切口,彻底吸净胆囊中的胆汁,再将胆囊结石放置到标本袋中;切除包括底部、体部在内的胆囊前壁,将残余胆囊前壁提起,朝着胆囊床的方向将其移动到胆囊壶腹部,通过手术钳,将胆囊动脉切断,再移动到近壶腹部,采用钳夹或者套扎后,做胆囊管的切断处理。就三角局部解剖更加复杂者来说,可在术中经胆囊管或细针穿刺,行胆总管造影,对胆总管顺畅情况进行了解,做好相关处理,强调放置腹腔引流管并确保顺畅,可直接在黏膜面进行胆囊管内口缝合,手术后,若情况所需,应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平均4.5 d拔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对比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437,P<0.05)。    3 讨论    由于急性复杂性胆囊炎通常都发生在年龄较高的老年群体中,表现为病情发展快、合并症多且术后恢复缓慢等特点,而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病死率又较高,因此临床建议采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通常来说该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应在发病的48 h以内;但是对于自身机体条件较差,不适宜马上实施手术的患者来说,则应该尽量争取在发病的72 h内进行手术[3]。充分把握手术时机,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术后无论是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还是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开放性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极大的体现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就患者方面来看,由于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通常来说年龄偏大,其机体功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渐削弱,加之胆囊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呈现出肿大、充血、水肿以及周围组织粘连的问题,其重要脏器功能如心肺功能都已经处于衰老状态,不具备较强的抗病力、耐受力。由此,在进行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时,必须要切实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时间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创伤小且治疗效果更佳的方法。同时,对患者的手术操作要轻柔,全面实施心电监护,术中麻醉不宜过深,应该在确保手术可以顺利完成的同时,尽快让患者恢复清醒。除此之外,在进行粘连与粘结的分离时,应尽量采用电切分离法,先对其胆囊周围组织进行分离,如果选择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除了会对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之外,还极易在术中由于操作方法不当而损伤到胆、肝总管,延长术后有效的恢复时间,无法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因此,出于对上述种种因素的考虑,也更突显出了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确切疗效,更具应用优势。    总结来说,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且手术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可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宇飞,王峰,刘绪舜,等.急诊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6):463-465.    [2]王佐民.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6):662-663.    [3]王佐民.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在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5):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