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措施探讨

何宇

赣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目的:分析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措施。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9年3月-2019年9月间来院治疗的242例抗生素治疗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均121例,行合理用药干预和常规用药管理,对比不良反应率。结果:A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B组(P<0.05)。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药物类型,无差异(P<0.05)。结论:为抗生素药物治疗患者行合理用药干预可减少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率较高的治疗药物,其种类较多,给药途径多样,易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荨麻疹、恶心呕吐和过敏性休克等[1]。不良反应会影响抗生素药效,甚至引发其他疾病,增加治疗难度。为此,本研究选取242例抗生素治疗患者,旨在探究合理用药对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主体为2019年3月-2019年9月间来院治疗的242例抗生素治疗患者。纳入标准为:处方开具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具备正常的书面或语言表达能力;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伴有恶性肿瘤。随机分A组和B组,均121例。其中,A组男68例,女53例;年龄范围是21-82岁,平均(40.25±0.46)岁。B组男66例,女55例;年龄范围是20-84岁,平均(40.76±0.57)岁。比较并无差异(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

B组行常规用药管理,即观察患者的用药后反应,询问其用药感受,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等。

A组行合理用药干预:用药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评价患者的免疫情况,进而确定抗生素种类。对患者行痰液或是尿液细菌培养,评估其病原菌类型,进而选择抗生素。治疗期间,严格审查抗生素药物的配伍情况,避免发生理化反应。禁止盲目换药,若抗生素疗效不佳,可增加使用剂量,或调整用药时间。以患者的免疫情况为标准,评估药效,严格控制药物剂量与浓度,防止出现中毒性反应。药剂科需要加强宣传,定期组织医生与护理人员学习抗生素的药理知识,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此外,需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告知其不可滥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擅自增减药量或是更换药物,用药后如有异常应立即就诊。

1.3 观察指标

记录过敏性休克、皮疹、胃肠道反应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观察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

1.4 分析统计学

经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几率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结果

2.1 对比不良反应率

A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3.97%,B组为38.84%(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不良反应率[n/%]

分组

例数

过敏性休克

皮疹

胃肠道反应

面部潮红

发生率

A组

121

2(1.65)

9(7.44)

11(9.09)

7(5.79)

23.97(29/121)

B组

121

6(4.96)

14(11.57)

17(14.05)

10(8.26)

38.84(47/121)

x2

-

-

-

-

-

6.215

P

-

-

-

-

-

0.013

2.2 对比不良反应药物类型

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药物类型,无差异(P<0.05),如表2。

表2 对比不良反应药物类型[n/%]

分组

例数

青霉素类

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苷类

硝基咪唑类

其他

A组

29

10(34.48)

5(17.24)

8(27.59)

1(3.45)

3(10.34)

1(3.45)

1(3.45)

B组

47

11(23.40)

10(21.28)

12(25.53)

4(8.51)

4(8.51)

5(10.64)

1(2.13)

x2

-

1.101

0.184

0.039

0.748

0.072

1.275

0.122

P

-

0.294

0.668

0.843

0.387

0.788

0.259

0.727

3讨论

抗生素可干扰细胞发育,进而起到杀菌功效[2]。但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不具有明确的用药适应症,因此常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毒性反应、机体内环境失调和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是抗生素药物成分与身体素质发生冲突,如药热、血红热或过敏性休克等。部分不良反应的危险性高,病情危急,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3]。临床为保证抗生素的用药安全性,多采取合理用药干预。其要求临床药师充分掌握抗生素的用药适应症、禁忌症与配伍禁忌。在用药前,对患者行过敏试验和细菌培养,根据其身体素质和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种类。此外,合理用药干预的重点是提高医生、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规范用药意识与能力[4]。通过对医生与护理人员进行药理知识培训,可使其全面掌握抗生素用药知识,加强监测用药后反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征兆。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宣教,可使其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规范其用药时间与剂量,避免因患者因素导致不良反应。此外,用药期间应定时评估抗生素药效,及时调整剂量,尽量避免更换药物种类,以防产生耐药性,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5]。结果中,A组的不良反应率(23.97%)低于B组(38.84%)(P<0.05)。说明合理用药干预可减少抗生素不良反应,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药物类型,无差异(P<0.05)。说明各抗生素药物种类均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其中以青霉素最为常见,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在使用这类抗生素时,应加强合理用药干预,规避不良反应高危因素。总之,合理用药干预可减少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代艳,张瑜婧.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0):137-138.

[2]李翔.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2):166,171.

[3]王玉玲.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研究[J].医学新知杂志,2019,29(z1):237-239.

[4]钟琳.急诊输液患者120例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5):127-128.

[5]江范.研究药学干预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