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6
/ 2

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王群,王菁( 通讯作者)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600

摘要:目的:观察肿瘤内科患者采取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的临床影响。方法:研究区间2017.01~2019.12,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收诊的72例患肿瘤患者,以双盲法原则分组,即参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参照组按内科常规化护理实施干预,研究组以此为基础采取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总结对比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2、4周后SDS评分相较于参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生活质量指标上,研究组改善幅度与参照组比较更为明显P<0.05。结论:肿瘤内科患者采取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效果令人满意,除改善心态外,亦能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具良好推广前景。

关键词:肿瘤内科;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生活质量;心理健康

伴随经济发展,国民物质水平在提升的同时,其居住环境亦在接受严峻考验,尤其是老龄化人口比重的今天,肿瘤患病率直线升高。肿瘤内科收诊患病多有出血、病情繁杂、手术创口疼痛等强烈应激效应,加之患者机能不佳,既往“按部就班式”护理模式缺乏特异性及针对性,总体效果不理想。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是立足于常规护理机制下加以创新及改进的新型干预模式。旨在将护理工作站迁移至患者疗养病区亦或是病房内,旨在为其营造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1]。本科室对2017.01~2019.12接诊患者开展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2017.01~2019.12,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收诊的72例患肿瘤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肿瘤内科收诊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并发器质性病症;急性感染、精神异常;遵医行为较差。以双盲法原则分组,即参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参照组男女比重22:14;年龄上限、下限68岁、32岁,均龄(50.25±5.36)岁;病程4个月-1年,均程(0.68±0.12)个月;研究组男女比重20:16;年龄上限、下限70岁、35岁,均龄(52.25±6.36)岁;病程4个月-1年,均程(0.68±0.12)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分析,如若P>0.05,则具比较价值。

1.2 方法

常规化护理:结合患者床位进行分组,各安排一名护士长进行监管工作的负责,同时安排3名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对患者症状及病情进展程度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辅以床位分管护士站前移干预:入院后,开展健康宣讲,用药指导等相关性服务,同时依据患者病情进行科学饮食食谱的制定,重视睡眠质量,纠正精神状态。另外,阐明积极配合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建立斗争决心。为护理人员配备相应的多功能护理车,将其视作移动护理站,于其内摆放药物、护理日志及输液用品等,护理移动车需放置在病房内亦或是病区走廊内,以及时满足患者需求,确保护理实效性及可靠性。

1.3 观察指标

① 心理状态。对干预1、2、4后两组心理状态展开比较,参考量表为抑郁自评量表,分数越低越好。

②生活质量。借助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制进行两组角色功能、社会能力及躯体功能的积极评价,且将数据进行记录,分数越高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软件行数据整合分析,生活质量等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行检验。护理效果等定性资料用率表示,以X²进行验证,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心理状态

结果表明,干预2、4周后,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具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心理状态(5f0ff97508f06_html_44499fe42dae45b7.png ;分)

组别

第1周

第2周

第4周

研究组(n=36)

63.42±4.85

52.45±7.25

42.36±4.05

参照组(n=36)

63.51±4.78

60.25±9.18

53.58±5.47

t

0.079

4.001

9.891

P

0.937

0.000

0.000

2.2生活质量

统计数据可得,研究组角色功能、社会能力及躯体功能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提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生活质量(5f0ff97508f06_html_44499fe42dae45b7.png ;分)

组别

角色功能

社会能力

躯体功能

研究组(n=36)

83.87±5.74

85.56±5.23

84.24±4.52

参照组(n=36)

72.35±1.85

70.25±4.58

71.02±3.41

t

11.461

13.214

14.009

P

0.000

0.000

0.000

  1. 讨论

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常常要奔走于护士站、病房之间,按部就班式遵从医嘱,一旦患者病况出现变化时,经患者按铃亦或是家属寻求护理人员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与患者在沟通、诊治中的时间差[3]。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旨在将护理站位置进行前移,最大限度减少中途行走的时间,使患者、护理人员间有更多的交流时间,提升护理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相对于参照组而言显著优异P<0.05,提示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效果理想。分析原因:该模式将既往按铃护理转为护理人员主动巡视,熟练掌握患者不同阶段心理状态及疾病进展程度,缩短寻求帮助的时间,提高问题处理效率。同时规范了护理流程及行为,避免亦或是降低并发症,确保医疗安全[4]。此外,肿瘤内科患者护理重点强调心理及人文关怀,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则恰好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干预,进而实现生活质量提升目的[5]

综上所述,肿瘤内科患者采取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效果令人满意,除改善患者心态外,亦能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具良好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苏惠敏, 梁淑明. 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J]. 吉林医学, 2017, 038(009):1781-1782.

[2]杨诚. 探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 29(17):160-161.

[3]解海荣. 针对性心理护理对肿瘤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观察[J]. 心理医生, 2018, 024(036):300-301.

[4]张会丹.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肿瘤内科患者疼痛与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02):161.

[5]司明明, 吴静. 试析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7, 11(4):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