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失速下降箱内救生装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3
/ 2

电梯失速下降箱内救生装置分析

张邦辉

贵州吉达恒楼宇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550003

摘要:本文基于对电梯整体安全设施的简单了解,对电梯失速下降箱内的救生装置、缓冲装置、传感器设备等装置进行深入结构分析,并对其设计优点进行有效探究,将科学技术不断与装置设计相融合,当事故发生时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为建筑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电梯运作;救生装置;设计优点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物的必备运行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最近电梯安全事故的频发,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电梯结构的安全性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必须着重研究电梯安全救生装置的机械和控制部分,保障电梯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1. 电梯失速下降箱内救生装置结构分析

  1. 救生装置结构

在电梯内必须配备齐全的安全救生装置,在此基础上还要以防万一,对电梯失速下降救生装置进行了解和研究,目的则是在减少损失的基础上,有效保障乘客在搭乘电梯过程中的安全。电梯内部救生装置的结构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整体设计电梯过程中,需要设置外轿厢和内轿厢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具体操作。在外轿厢两侧轿厢壁与底部都安装锁止楔槽,并配备相应的止锁楔,避免出现电梯失速下降现象或在失速下降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其次,在电梯内轿厢配备完善的传动装置、底板、顶板以及吊梁,其具体位置则是传动装置位于顶板之上,而吊梁则设立于内轿厢上部两侧的位置,将底板和顶板进行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的密闭空间,其中底板则分别是由弹簧和上、下底板共同组成的,并分别配有两个锁止楔槽和锁止楔;再次,电梯内部吊梁通常呈L形,并在其上端顶板备有固定孔,上底板的两侧还备有凸沿,而下底板周围的侧板的段部必须备有固定的凹槽;最后,电梯救生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外轿厢与内轿厢之间相互连接和配合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保证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以及失速下降时乘客的安全,提升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使维护电梯救生装置的整体性能[1]

  1. 缓冲装置

电梯设备的稳定性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为确保电梯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配备好基础救生安全结构装置的同时,还需要对其整体运作方式和原理进行详细研究和检测,在此基础上配备相应的保护装置,例如缓冲器、安全钳和限速器等。导致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失速、超速,甚至坠落等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驱动主轴断裂、曳引力不足、减速器齿轮啮合无效以及控制失灵等,因此,相应的安全保护设备也必须配备完整。

缓冲器的应用则是电梯救生装置最后的保障,缓冲器的作用是当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比如失速、坠落等,其所有安全装置均处于失效状态,而缓冲器能起到缓解电梯下降,从而确保搭乘人员安全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当曳引力不足或曳引绳断裂、制动器或控制失灵等原因出现轿厢迅速下沉事故时,缓冲器能有效吸收对重或轿厢的动能,将其转化为有效阻力,将其视为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同时确保电梯结构以及乘客的生命安全。例如:弹簧缓冲器由于其弹性好、直径较大、支撑力较强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交通工具中,因此一般选用的则是GB/T 1222热轧弹簧钢16个,且直径为80mm,剪切模量G为78000MPa,此较大承受力的作用下,当发生危险时足够起到对电梯内部乘客的支撑作用。

  1. 传感器设备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律变成电信号或其他形式根据所需形式进行信息输出,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满足了信息的收集、传输、储存、控制等要求,与此同时,传感器的应用也是实现自动检测和控制的首要环节。在电梯运行中对于传感器设备的选用,需要选用用于测量电梯速度和加速度的两种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的运行原理是使用编码器发出的脉冲信号直接得到相应的速度信息,即是为将测量的对象以及光电编码器进行同轴相连,测量对象进行转动运行,光电编码器会随着其转动发出相应的脉冲信号,在此基础上单片机控制系统对输送过来的信号进行有效传输处理,从而显示出最终的速度。而加速度传感器则是在可以感受到加速度的同时,将其动能转变为一种可用的传输输出信号,在原有速度基础上计算并显示出加速度的速度。

当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失速下降的情况,其内部的救生装置就是使用速度传感器对加速度的改变产生快速反应,通过收集其传递的脉冲信号进一步转化为可接受的显示信号,缩回锁止楔,进而弹簧装置发挥其缓冲功能,减少对电梯内乘客的伤害,显著提升了电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电梯失速下降箱内救生装置设计优点

电梯失速下降箱内救生装置的设计不仅提高了电梯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还能有效保障搭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其设计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过改良后的电梯不仅拥有传统电梯所具备的全部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具有面对紧急情况时产生自救功能的特点;其次,新型电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便捷性和可操控性;再次,电梯的救生装置与传统形式相比,其承载能力也相对较高,与此同时,还具有反应快速、高效性等特点,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保护能力的敏捷性,将伤亡人数控制在最小程度;最后,新型电梯的抗缓冲装置与直压式电梯相比,具有行程大、缓冲性好等特点,且新型电梯的结构与生产工艺比较简单,投资成本较小,在电梯运行过程中缓冲平稳,不会出现猛烈摇晃现象,后期的维修保养工作进展的也比较顺利,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能有效实现建筑行业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统一

[2]

结论:综上所述,不断优化电梯自身的结构和安全保护装置,能积极有效的改善电梯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内外轿厢相互协作的方式,以及采取相应的运作手段,包括信号采集、机械装置以及电动控制等,使其在电梯失速下降时快速采取反应,确保电梯救生装置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中.电梯失速下降箱内救生装置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21):220.

[2]宋秋红,王萍.电梯失速下降箱内救生装置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6(06):86-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