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浅谈文化差异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赵庆超 2.孟立媛 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054000 2. 邢台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54000

摘 要:从中国与欧洲文化各自的特质来看中国与欧洲的建筑,或许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建筑形式的表达,从建筑单体的保护态度,到整个城市的保护与规划,在诸多不同的建筑现象背后,其实是不同的文化倾向。

关键词:文化差异 材料 形式 保护 城市规划

一.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差异

“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梁漱溟[1]

诚如梁先生所说,欧洲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宗教,宗教中有上帝,上帝是永恒的,由于对上帝的信仰,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对永恒的追求。这种文化倾向自然会表现在建筑上。汉宝德先生这样写到:

“我们知道西方的建筑史,几乎等于宗教建筑史,在西方的历史上,自埃及、古希腊,经过欧洲文化萌芽期到19世纪,建筑上的重要结构几乎完全是寺庙或教堂。在西方文化中,人的生活是不重要的,崇拜神,荣耀神才重要。”[2]

“这种宗教的特质在建筑上表现出永恒感的追求,这就是纪念性。”[3]

相对于欧洲文化,中国文化则不同,汉宝德先生写到:

“永恒的感觉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我们不相信永恒,却承认生命必然要消失。”[4]

既然不相信永恒,承认生命必然消失,中国文化自然倾向一种现世的,变化的精神,进而产生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倾向。

二.文化差异对建筑材料与形式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文化倾向,自然对建筑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欧洲更倾向与石材,而中国则更倾向于木材。一旦条件允许,欧洲人就使用石材建造大型的建筑,宫殿,教堂等等。而中国人一旦条件允许,则选择木材来修建自己的大型建筑。因为石头是坚

图1:中国山西飞云楼,木构古建,精巧轻盈。(来源:百度百科,飞云楼图册1/4)

图2:德国科隆教堂,石构古建,崇高宏伟。(来源:百度百科,科隆大教堂图册2/9)


硬的,耐久的,很接近永恒的品质。而木料是有生命的材料,有生生不息的感觉,因而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

其次,这种影响也表现在建筑形式上。石料本身就有沉重的感觉,木料则有轻盈的感觉。欧洲用石头建起来的的教堂给人一种崇高感,沉重感。这正是宗教要给人的感觉,崇高的,神秘的,压抑的。拉开了上帝与人的距离,加强了人对永恒的向往。中国用木料建造起来的建筑,则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到后来,屋顶起翘,造成一种飞翔之势。更是加强了这种轻盈的感觉。像一个有生命的植物,欣欣向荣,实际上是生生不息精神的体现。到现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建筑还具有这样的气质。如日本建筑家槙文彦所说的那样:

“它曾经是一个纸和木头的城市;现在成为了一个由混凝土、钢、玻璃组成的城市。但它一直保持着轻盈的感觉。——槙文彦”[5]

三.浅谈文化差异对建筑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对古建筑保护的态度上。欧洲对古建筑的保护,在态度上倾向于不破坏、不复原,保持历史原貌。其实是希望古代建筑在物质上的永存,进而实现在精神上的永恒。我们可以从欧洲人对与帕提农神庙的保护上看出这一点。一位学者这样写到:

“帕台农神庙,即使不是永恒的,它也持续存在了漫长的岁月。尽管曾经拆卸和重新组装,尽管曾经遭受火灾、爆炸、和地震(需要大量的维修),尽管曾经被用作教堂,清真寺,和仓库(所有必需的添加和拆除),尽管它失去了所有的木材结构,所有的色彩与绘画,以及其大部分的装饰和至少一半的石骨架(部分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在任何情况下),但它仍然是帕台农神庙。”[6]

而中国对待古建筑的态度,更倾向重建。这样的态度,还是来自中国文化的精神,因而,当一个建筑破败了,把它重新建起来是非常自然的

然的事。正如一位学者那样写到:

“···中国从不认为纪念物被毁了,就亵渎事。正如一位学者那样写到:

“···中国从不认为纪念物被毁了,就亵渎了历史···”[7]

是的,这就是中国对古建筑的态度。一位学者在研究苏州时也指出了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他这样写到:

“···苏州,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纪念碑。它的文化意识来自一些其他的东西,不同于我们在传统中那样,我们倾向于把文化与真正存在的古老的物质对象结合起来······它没有那些是由于文化上不同的态度,以及实现持久纪念的方式上有所不同。”[8]

在建筑的保护上态度不一样,扩大一点,在城市的保护与规划上也有不同的态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建国后对北京规划的度上。当时,中国建筑家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保护北京旧城,另建新城。而中国政府最后采用了当时苏联专家提出的规划方案,在北京旧城基础上建设新城。不久以后,巴黎重新规划,面临同样的问题,却选择了相反的规划方案,另建新城,保护旧城。

形成这样的选择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文化差异的原因也值得注意。建筑家梁思成与陈占祥留学英美多年,深受欧洲文化的熏陶,他们提出的规划方案,其文化精神是欧洲的。而从中国文化倾向上来看,在一个旧城上建设新城,是自然的事。而巴黎规划正是体现欧洲文化的精神,这样的选择,从文化背景上看也是自然的事。

四.研究文化差异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意义

研究了中国与欧洲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建筑以及建筑保护与规划上的影响。那么,对未来建筑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建筑是文化的反应,明白了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明白了中国与欧洲文化各自的特质。那么,我们就可以看清各种复杂的建筑现象,明白哪些是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的,哪些是体现欧洲文化精神的,这样,我们也就看清楚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1].《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二版,92页第一段。

[2].《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6年 1月北京第一版,184页第三段。

[3].《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6年1月北京第一版,187页第三段。

[4].《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6年1月北京第一版,188页第二段。

[5].Botond Bognar, “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Harvard Design Magazine (Fall 1997),pp.(33-43)第37页第5段

[6].Edward For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mpermanence”Harvard Design Magazine 3 (Fall 1997).pp.12-18第12页第9段

[7].David Lowenthal, “Material Preservation and Its Alternatives” Perspecta.Vol. 25. (1989) pp.66-77.第76页第6段

[8].F.W.Mote“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Based on a lecture delivered at Rice University, October 11, 1972)pp.35-65.第49页第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