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4
/ 2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姚红艳

重庆市巴南区生态环境监测站,重庆 401320

摘要: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感。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治理措施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一)农村城镇化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影响了农村人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造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废弃物,严重超过了农村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在农村村镇规划中,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提上日程,边污染边治理是目前采取的主要形式,对现有农村地区的环境改造也由于村镇布局的随意性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举步维艰。

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产生影响,农村的垃圾成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农村的垃圾多是自然造成的农作物余料、牲畜粪便、布草类的易自然腐烂分解的污染物。现在的垃圾主要是塑料制品、生活垃圾、农药瓶等形成的成分复杂、不易降解的各类污染物。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农村地区大多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处理场地,垃圾随意堆放和丢弃在田间地头、池塘沟壑等。这些垃圾污染物不光散发恶臭,会随风飘散各处、遇水会渗入地下水系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二)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

现在城市垃圾在不断地向农村转移,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更为明显。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垃圾处理设施和场地的有限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的不足。许多中小城市选择以城市规划的形式将垃圾转移到城郊农村或是远离城市的山区沟壑。最终出现一种奇怪的想象:城市里整齐有序、干净卫生,城市周边的郊区或农村却是一片狼藉。久而久之,农村环境成了城市环境的受害者。更有甚者,城市中有些化工类、机械类、纺织类企业也会将有毒或有害的固体废弃物、放射性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等倾倒转移至农村地区,导致土壤结构改变,水质改变,进而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三)农业活动产生的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化肥、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农村生产活动的范围广泛,农业污染不易被监控、不易被量化且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由于农村人口缺乏环保意识和防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农业污染不可避免的最大隐患,且在一定范围内有不断扩大、污染加剧的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实现高产,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现代农机设备的使用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例如地膜的使用量为130万吨,这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使用量的总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也居世界第一,但农药的有限利用率却只有35%左右、化肥当季使用率只有33%。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由于不能够使用被留在了土壤中,这也远远超过了土壤本身的分解和自净能力,最终导致土壤污染超标和农作物品质超标。

(四)农村企业污染

不少小作坊、小工厂隐藏在城中村和偏远的农村,农村地区分布了数以亿计的乡镇企业,产业类别主要为机械制造、造纸、煤炭化工、水泥制造、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等,主要依赖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他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漠,或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而未配置相关排污处理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排放污水、废气等,使周边环境受到污染。据统计,我国乡镇企业的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

企业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中性污染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环保意识抛之脑后,采取一定程度的补偿形式向农村违规或违法的将污染物向农村转移等;二是农村遍布的各种乡镇企业,由于其产业形式多为初级生产形式、产品多为粗加工、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类型,这类企业规划不合理、布局分散等现象屡见不鲜;三是“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并不适用,农业污染难监管、难控制。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建议

(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信贷支持,鼓励村镇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对节能减排、节能环保项目,实行相应的税费优惠和减免政策。

地方政府要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合理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为了筹措资金,国家可以通过相应法律法规来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的收益来支持农业生产的高能耗和污染治理工作,转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可以通过创新方式,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发放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引导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信贷支持。鼓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投放,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

(二)加强乡村城镇的规划管理和村民自治

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对乡镇的规划管理要结合农村土地的总体规划,在乡镇土地规划、对农耕地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村、镇的建设布局。村镇规划要讲科学、有方法、懂布局,农村住宅建设有规划展开、行政村庄建设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空间有效分离,实现现代化村庄的全面覆盖。推行政府主导、村民自治、村委会发挥集体作用的行政管理模式,将环境治理落实于环境规划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第一步。

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第二步。在地方各级政府明确责任目标、明确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主体的设计框架下,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的地方环保监管队伍,健全村级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建设以当地农村人口为主体、专业化培训为辅助手段的村民环境自治队伍。村规民约是约束农村人口言行的一项有效约定,将农村环境要求纳入其中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通过群众评议、互相监督、村风村貌建设等形式鼓励农村人口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农民不光维护好自家庭院的环境卫生,也要自觉维护好公共道路、公共设施等的环境,还要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自发监督,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自觉意识。

(三)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鼓励社会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环境整治工作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财政支出的有限性决定了环境整治力度的有限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合作方式值得考虑,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黄及政治环境整治的各类子项目中,例如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研发和制造等。也可以采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的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类型来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村产业更新换代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四)鼓励农民发展生态产业

注重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的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类型,引导农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向农村扩散转移。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生产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也可以采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的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类型来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村产业更新换代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五)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统一管理

明确统一的管理部门,理顺管理机制。由同一个部门牵头实施,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交由专业的环投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对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禽粪等垃圾分类处理。对不可降解垃圾进行统一填埋,可降解的可以利用可循环或者分解设备,高温发酵,成为优质农家肥。加大推进农家沼气工程建设力度,让农户使用清洁能源解决日常生活之需。

参考文献

[1]古建武.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9(33)

[2]刘俊利.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看中国农村环境问题[C].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论文集,2019:31-40.

[3]田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环境整治的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