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传统文化,构建人文课堂——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2
/ 2

重视传统文化,构建人文课堂——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左素萍

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杨庄乡苏庄小学 462532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传承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并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而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在新课改背景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是进一步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汉字

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与工具性并存的学科,素有“百科之母”的称号,学好语文的意义非凡,既表现在语言能力上,更表现在学生的素养和价值观等方面。而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从语文知识的特点来看,从汉字到古诗词再到寓言故事,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的身影,它们不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力载体,更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从目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现状来看,整体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渗透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出,诸如渗透深度和广度不够,方式过于单一、死板等,已然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真研读课改理念,领会教材意图,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学生对文化的独特见解,把握学生理解的正确方向,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一、识字中渗透

汉字是文化的“根”,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是属于体系非常严密的表意文字。尽管目前使用的不再是单纯象形的筒化字,但在识字教学中仍然还要牢牢抓住象形这一特点,深入挖掘传统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及形象性等文化渗透,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使识字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例如:在教学“金木水火土”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我会以多媒体的方法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会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导入,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图片内容,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揭示课题。之后,我会为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五行方位图”,如,金木水火分别是东、南、西、北的分属,东方,形象为青龙,性质为木;南方,形象为朱雀,性质为火;西方,形象为白虎,性质为金;北方,形象为玄武,性质为水;土归中央,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认识。进而,我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课堂上交流生字,并出示火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火的作用和危害。土:出示土的多种形式,了解植物生长需要土壤。让学生联系生活,将字义、字 形、字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记汉字,理解字义。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能够渗透一定的传统文化。

二、诗词中理解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另外,古诗词具有精炼优美、朗朗上口的特点,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对诗词的诵读和鉴赏的过程汇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构建人文课堂,首先,我会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对西湖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力求读通读顺,并在课堂上交流古诗的大意。进而,我会为学生进行示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进而,我会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品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意境,一起同诗人走进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并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感悟诗人的情感。最后,我还会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吟唱,从而切实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

三、阅读中感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阅读中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尤其是对于教材中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殊不知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并有效促进自身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传统文化,我会以情境教学法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会生活常识进行导入,以“狐狸”和“老虎”在森林中地位孰大孰小作为导语,并相机提问学生“动物见了老虎会害怕,不会怕狐狸,但假如老虎在狐狸的后面,会是怎样的画面呢?”激发学生思考,揭示课题。之后,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内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进而,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会创设合理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在课堂上排练情景剧,如,一个学生扮演老虎,一个学生扮演狐狸,通过情景对话,增强学生对文章寓意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也能够让学生懂得看清实质的道理。

四、实践中传承

实践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与能力的基本方法。另外,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让学生在实践中继承文化的效果要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开展丰富的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渗透一定的传统文化,我除了会为学生讲述基本的教材内容外,还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会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讲体面,默默奉献”的道理进行实际运用,以此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我会给予学生20分钟的时间,观察校园中的“万年青”,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总结万年青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进而,我会为学生讲解万年青的寓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懂得生活与语文的密切联系,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又如,在教完“慈母情深”这一课内容后,引导学生在课下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孝”的认识。通过种种实践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构建“人文”课堂,让语文回归文化的本质,对进一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既要保持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也要增强文化渗透的无形性,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梅德刚.语文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J].小学教学研究,2019(28):50-53.

[2]杨传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05):186.

[3]惠斌.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