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语翻译窥探析水族地区的水汉双语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2
/ 2

从水语翻译窥探析水族地区的水汉双语教学

潘建南

贵州黔南州民族宗教工作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将以水族语言正确翻译的为例,从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并实施双语特色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双语指导三个角度来分析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该如何针对水族语言翻译问题组织双语教学。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水族语言翻译、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大国,每一个民族都有相应的民族语言,结合地方方言、普通话共同构成了我国的语言系统。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与多元,且我国国家领导人也提出了普及普通话教学的相关口号,只是这个改革过程比较复杂、需要长期坚持,所以民族地区要坚持实施双语教学,逐步扩大普通话的受众面,也要让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由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水族和水族语言

(一)族名的由来及分布

水族自称“睢(suǐ)”,水族人称为“任睢”,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

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开元年间(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6666666666666,。明末邝露《赤雅》有"亦僚类"之说。在清代及民国的史籍中,出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称谓。过去的一些史籍中,把少数民族视为未开化的族群。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族称定为水族。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

水族主要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水族人口数为411847人。

(二)水族语言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共有声母71个,韵母55个,声调8个。水语与壮侗语族中的侗语、毛南语、布依语、仫佬语、壮语、傣语和黎语等有亲属关系,尤其与侗语、毛南语、仫佬语更为接近,并有许多同源词。水语跟同语族的壮语、傣语相比,内部差别较少,各地水族群众一般都可以用水语互相通话。水语可以分成三个大土语:“中部土语”“南部土语”和“潘洞土语区”。中部土语主要在三都县的三洞、周覃、中和、水龙、大河、廷牌、塘州、恒丰、都江、坝街等地和榕江县三江、兴华、定威、平永、塔石和仁里等地使用。南部土语主要在三都县的九阡、扬拱等地,荔波县的所有水族地区和榕江县的水尾使用。潘洞土语区主要在都匀的王司、阳和、基场等地使用。大部分讲中部土语和潘洞土语的水族以过端节为主,大部分讲南部土语的水族以过卯节为主。

二、双语教学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双语教学开展情况

现如今,贵州省共有1749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开展了苗、布依、侗、彝、水等语种的“双语”教学,有15.15万名学生接受了“双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学前及小学一至四年级。比2006年314所学校(其中小学274所、中学13所、教学点1个、小学学前16个)増长了5.57倍,比2006年的42763名学生増长丁约26倍。

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教师非专业化情况普遍

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此类教师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前,自身的语言表达也还夹杂这浓烈的水族乡土气息,我们称之为“夹水”,很难在教学中准确的实现深层次的水汉语言翻译,通常情况下实现的是直译,失去了很多水族语言中原本的韵味,水族语言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难于表述。因此,深层次的学习水语翻译在双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2)校本教材及教学有待开发和加强

在水族地区学校及其教育机构开发的校本教材,在小学中普遍使用,初、高中发不足,现存的教材仅限于最浅显的称谓、数字、天干地支、交际、节庆介绍等常用语和歌谣。在高中水汉双语教学中,校本教材较为稀少,开设的课程少之又少,通常只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教学,其效果显而易见;加之,高考压力大,高校、名校录取率成为各中学得以发展的“生命线”,使得校本流于形式,大多成为自学教材双语教学在高中课堂中消失无痕。

(3)缺乏水语拼音学习,水汉翻译记录困难

不懂水语拼音和国际音标是长期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每每遇到收集、整理、记录水语口碑古籍,往往只能望而兴叹。水族文字符号有限,无法满足生活中的语言记录需求,语言记录方法和工具成为水族语言工作者、水族地区工作的干部、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一批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专门针对水族语言招收了一些民族教师,也要招收一些普通话十分标准的一线教师,以便让教师与学生顺利沟通。但是,双语教学一般是将民族语言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所以这些教师还应该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积极学习普通话,改变语言习惯。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也应该组织多元的教师培训活动,让不擅长普通话或水族语言的教师全面接受语言辅导,有意识地提高教师队伍的语言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针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安排一定的职业考核,让每一个教师都能重视双语教育任务,使其出于实现个人教育理想的目的努力学习水族语言、普通话。

四、开发并实施双语特色教材

为了切实提高水族语言翻译能力和更好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应该客观分析本校擅长水族语言与普通话的教师团队,从中挑选卓越教师,构建校本课程教学小组,合作开发双语教材。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向一些水族语言专家请教,不断修缮并完善水族语言校本教材,最终形成特色化的校本课程。然后,学校的一线教师团队就可以积极利用这一特色教材来落实双语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水族语言与普通话语言,切实发散学生的语言意识,使其自觉继承水族文化,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再者,学校还应该围绕校本课程制定教学监督机制,由此组建监督小组,确保双语教材可以真正被应用到教学现实之中,避免校本教材流于形式。如此,则可切实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真正实现学习进步,不断优化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

五、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双语指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均衡教育理念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机构都购入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全力打造智能化教育环境,构建数字化校园,旨在全面解放教师、学生、教学时空,更好地促使师生双方生成智慧。

在组织水族语言翻译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展现水族语言的发展史,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更新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让学生全面了解普通话的发音规律。另外,教师也可直接开发网络中的音视频资源,结合水族语言的翻译任务引导学生实现数字化学习,根据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使其将普通话资源与水族语言结合起来,切实完成翻译任务。

总而言之,在民族学校组织双语教学,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帮助民族学生及时优化语言习惯,使其灵活使用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民族学校要全面推进双语教学,为此创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康翠萍,余双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6):52-56.

[2]丁俊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8(12):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