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现状和中国人对于在养老机构养老的态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1
/ 7

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现状和中国人对于在养老机构养老的态度分析

丁洁琼,孙玉玲

淮北人民医院 安徽淮北 235000

内容摘要:在二十世纪里,人口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预期寿命从1950年延长了20年,达到66岁,预计到2050年将再延长10年。这一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口老龄化即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预计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人口将迅速老龄化。在2050年年底以前,老人所占比例预计将由8%上升到19%,但儿童所占比例将由33%下降到22%。这种人口变化对于资源是一重大挑战。显然,发展中国家没有做好准备面对老龄化,它们同时面临发展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同样也面临老龄化迅猛来临的问题,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付不足。把老年人送去养老机构养老成为可选择项。而对于和中国的传统养老价值观相悖的养老结构养老,中国人态度暧昧不明。在研究的后半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人口特征的中国人的态度如何影响了老年父母的机构护理支持选择。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养老院;传统价值观

一,世界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的现状

自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的数量都在加速增长。人口统计学家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增加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因此老年人越来越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依赖性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意义深远。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欧洲和北美,很多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有关老龄化的研究的文章。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的特点,现状和应对老龄化的措施都有些深入的研究。

然而,学者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研究知之甚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工业化国家。1但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对于老龄化问题的认识仍旧很低。在图表1中,我们讨论了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人口统计预测。这些预测表明,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和医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工业化国家。然而和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这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均收入低得多的“旧人口模型”。例如,在比利时,60岁以上人口的占总人口的比例从9%增加到18%,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同样的过渡只需要三十四年.在委内瑞拉,只有二十二年。

图表1 从1960年到2020年,依照地区划分的 65岁以上人口增长趋势图

5efbe02cb7144_html_82e56ff6b152538b.jpg

资料来源:《世界人口展望,1998年修订版,第一册》

二,对发展中国家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分析

在这里,我们考虑发展中国家的两组问题:概述老龄化基本人口趋势和死亡率/健康因素。我们的分析基于联合国(UN)秘书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进行的全球人口估计和预测。2

我们使用了标准人口统计工具对联合国数据进行分类,例如生命表和按年龄划分的百分比,进行了两组比较。3第一个比较全球总量与较发达地区(北美,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较不发达地区(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除去日本之外的亚洲和大西洋,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

2.1人口趋势

老年人的绝对数量是衡量老龄化的重要指标,因为它将对提供社会和保健服务以及住房,长期护理和收入保障的要求产生重大影响。就在1975年,世界上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在较发达的地区(如图1所示)。然而,全世界65岁及以上的大约4.18亿人(59%)中有超过2.48亿人现在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几十年中,世界老年人的分布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越来越大(到2020年为67%)。

联合国预计,到202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6.98亿,是目前整个北美人口的两倍多。从1960年到2020年,世界老年人口将增长2.5倍。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世界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从5.3%增加到9.3%。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更为显着:同年的增长率为3.0。

2.2 区域维度分析:

从老年人人口总量来分析,亚洲的老年人人数最多,为2.17亿。仅中国就有8700万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6.8%); 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67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1.5%)。到2020年,印度的老年人将从5100万(5.0%)增加到9300万(7.3%)。由于生育行为,死亡率经验和移徙的不同模式,较发达区域的年龄分布继续比发展中国家的年龄分布大得多。虽然世界上只有约7%的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但发达国家人口的14.4%属于这一类别(图表2)。大的地理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图表2 1960年至2020年,特定地区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的比例

地区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2020年

世界标准

5.3%

5.9%

6.9%

9.3%

高等发达国家

8.6

11.6

14.4

19.1

低等发达国家

3.9

4.1

5.1

7.4

非洲(不包括北非)

2.9

2.9

3.0

3.0

北非

3.3

3.7

4.0

5.9

中亚和南亚

3.6

3.9

4.6

6.5

亚洲(不包括中亚和南亚)

4.5

4.7

6.8

10.5

大洋洲

7.4

8.0

9.9

13.2

东欧

6.8

10.8

13.0

16.6

北美

9.0

11.0

12.5

16.8

欧洲(不包括东欧)

10.2

13.6

15.9

20.7

资料来源:《世界人口展望,1998年修订版,第一册》

所有发展中地区的老年人口不到其总人口的7%(尽管一些国家在地区内超过这一数字)。亚洲(不包括中南亚)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老年人比例最高,分别为6.8%和5.4%。除非洲外,每个地区的老年人比例预计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增加。

2.3预期寿命和死亡率

人们的寿命更长,在过去二十年中,几乎所有地区的平均寿命都在持续显着增长。东欧是一个例外,它一直受到健康状况恶化和成年人死亡率上升的困扰。欠发达地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5岁,比较发达地区76岁的平均寿命低约17%(图3)

图表3从1969年到2020年,特定区域的人口预期寿命

地区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2020年

世界标准

5.3%

5.9%

6.9%

9.3%

欧洲(不包括东欧)

8.6

11.6

14.4

19.1

北美

3.9

4.1

5.1

7.4

大洋洲

2.9

2.9

3.0

3.0

亚洲(不包括中亚和南亚)

3.3

3.7

4.0

5.9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

3.6

3.9

4.6

6.5

东欧

4.5

4.7

6.8

10.5

北非

7.4

8.0

9.9

13.2

南亚和中亚

6.8

10.8

13.0

16.6

非洲(不包括北非)

9.0

11.0

12.5

16.8

在非洲,妇女的寿命仅比男性长两到三年,与南亚的男性寿命相同。在其他发展中地区,女性的差异有四到六年的时间差异。鉴于长寿的性别差异,女性死亡率低于所有年龄段的男性死亡率,包括老年人。

在工业化的世界中,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增长现在超过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部分原因是中年和老年人心脏病和中风的减少。虽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地区尚未普及,但有证据表明它在少数国家已经发生。

三,中国老龄化现状的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有望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对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产生影响,且对于社会上的包括劳动力和金融市场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都有影响。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增加有许多重要意义。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意义是,可能会有较低比例的个人纳税,较少的人来给需要的人提供护理。出于这个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中变老,与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口中的老龄化有着根本的不同。(Harper, 2016)4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Coulmas(2007)5根据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区分了3种不同类型的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7-14%),“老年社会”(14-21%)和'超老龄化社会'(21%及以上)。联合国的预测是,中国24%的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65岁以上,比2010年的8.3%显着增加(联合国报告,2012年)。

中国正在从“老龄化社会”迅速转变为“超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增加4倍,同期中位年龄从35岁上升至46岁。

1979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好准备。中国将独生子女政策立法作为遏制人口高速增长的临时手段。近40年后,中国人的寿命更长,而这一次,中国还没有为快速老龄化人口做好准备。中国面临着没有足够的孩子照顾年迈父母的问题。中国有句谚语叫“养儿防老”。如今越来越多有经济独立的父母不想给孩子带来负担,也可能不愿意和孩子一起住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年长的父母被送到养老院而不是在家照顾他们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谢,2013)。6

“空巢”综合症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Lu&Guo,2013; Li等,2006)。根据中国人民国家统计局研究员刘忠义(2012)的说法,在1990年,70%的老人和孩子一起生活。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空巢”家庭已经在许多城市的家庭总数的百分比中占到40%-50%。在一些城市,2012年的统计数据甚至达到了70%-80%。(谢,2013)。

四,中国人对养老机构养老态度分析的研究设计

在中国,老年人的护理通常是由家庭承担,特别是家庭中的女性承担。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已经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推向了一个突破点。我们的研究落脚于中国人对于在养老机构养老的看法,并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分析。

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文化价值观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决策制定对老年父母的机构护理支持选择。目的是收集来自广泛受访者的数据,以创建人口统计资料,以了解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稳定性。

研究选取了受访者的特定人口统计特征,用来检验这些特征和机构护理之间的关系。这里分析了六个具体特征: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收入水平和婚姻状况。通过对受访者选取机构护理的原因的定性调查结果和定量结果,从研究的两部分中的三角测量结果中得出文化解释。

4.1抽样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在线调查工具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调查期为2017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为期2个月。该调查以符合道德规范的匿名方式进行,并鼓励参与者获得最大的回复率。

我们做了一份简短的人口统计调查问卷,审查了以下变量:在六个选定的人口统计特征中,对老年父母的机构照顾选择的支持和接受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a. 年龄

b. 性别

c. 种族

d. 教育水平

e. 收入水平

f. 婚姻状况

人口特征

变量

分类理由

年龄

未满23岁

23岁至40岁

41岁至51岁

52岁至71岁

超过71岁

为了研究目的,特选取的年龄分类。

性别

男性

女性

性别认同是个人的对自己的内在感知,因此,性别是一个人的类别标识,可能不匹配。他们在出生时分配了性别。这里的性别特征指的是出生时的性别。

种族

大陆中国人

海外中国人

教育程度

小学

中学

高中

大学

研究生

根据教育体制分类

年收入

人民币60,000元以下

人民币60,000元至人民币106,000元

人民币106,000元至人民币229,000元

高于人民币229,000元

按照年收入分为穷人,大众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参考Barton等人(2013年)

婚姻状况

单身

已婚

分居/离婚

丧偶

从在线调查收到的数据,以两种主要方法处理:定量统计和定性内容分析。在2个月的调查期间里,我们一共收到159份答复。其中147份答复可供使用和分析。

4.2 定量调查结果

4.2.1调查结果概述(年龄):

调查的大多数受访者都是Z世代(23岁以下的年轻人)和Y世代(23岁以上,40岁以下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除了X世代以外,大多数人都强烈反对老年父母的机构养老。对于大多数Z世代和Y世代来说,调查的结果具有较少的负面反应,但是机构护理的想法仍然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大多数X世代受访者认为老年父母在机构养老是可以接受的。对积极支持和接受反应的简单百分比分析表明,代际营销可能会集中在X世代作为主要目标,然后是Y世代。

年纪&支持度

总样本量统计

态度中立

(1)

“某种程度上的支持”(2)

“强烈支持”(3)

总体(1)+(2)+(3)

23岁以下(Z世代)

49

2(4%)

7(14%)

3(6%)

24%

23岁到40岁(Y世代)

64

7(11%)

14(22%)

3(5%)

38%

41岁到51岁(X世代)

19

2(11%)

5(26%)

2(11%)

48%

52岁到71岁

11

1(9%)

2(18%)

2(18%)

45%

71岁以上

4

0

0

0

0%

总共

147

12

28

10

4.2.2调查结果概述(性别):

受访者在男女性别之间平均分配。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不支持老年父母在机构护理养老,在性别上显示出更多的女性样本反对。对样本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也表明男性人群更有支持性。

性别&支持度

总体样本统计量

态度中立

(1)

某种程度上支持(2)

强烈支持

(3)

总体(1)+(2)+(3)

男性

74

7(9%)

14(19%)

7(9%)

37%

女性

73

5(7%)

14(19%)

3(4%)

30%

总体

147

12

28

10

4.2.3调查结果概述(教育程度):

超过54%的受访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结果清楚地表明受过更高层教育的受访者更容易接受机构护理的养老。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样本也显示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教育水平&支持度

总体样本计数

中立

某种程度上支持

强烈支持

总体

小学

20

1(5%)

0

1(5%)

15%

初中

21

0

1(5%)

3(14%)

19%

高中

20

0

1(5%)

0

5%

大学

46

0

4(9%)

15(33%)

53%

研究生

34

0

0

13(38%)

56%

未统计

6

0

0

0

总体

147

1

6

32

4.2.4调查结果概述(收入水平):

频率分布显示了所有收入群体的代表性样本。与其他群体相比,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对老年父母的机构养老的支持和接受程度更高。同样,结果显示出比所有样本组的支持更大的接受度。

备注:按照年收入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阶层。贫穷阶层:年收入在6万人民币以下;大众阶层:年收入在60,000人民币到106,000人民币之间; 中上阶层:年收入在106,000人民币到229,000人民币之间;富裕阶层:年收入在229,000人民币以上。

收入&支持度

总体样本统计量

态度中立

(1)

某种程度上支持(2)

强烈支持

(3)

总体(1)+(2)+(3)

未参与

23

1(4%)

6(26%)

2(9%)

39%

贫穷

23

0

1(4%)

1(4%)

8%

大众阶层

33

3(9%)

1(3%)

0

12%

中上阶层

38

5(13%)

11(29%)

2(5%)

47%

富裕阶层

30

3(10%)

9(30%)

5(17%)

57%

总共

147

12

28

10

4.2.5调查结果概述(婚姻状况):

大多数受访者是单身和已婚,占样本的80%以上。结果显示已婚样本的强烈反对。在丧偶这部分人群样本里,大部分强烈表示反对,并认为年老父母的养老由机构照顾的观念完全不可接受。

婚姻状况&支持度

总体样本统计量

态度中立

(1)

某种程度上支持(2)

强烈支持

(3)

总体(1)+(2)+(3)

单身

48

3(6%)

11(23%)

5(10%)

39%

已婚

70

6(9%)

10(14%)

2(3%)

26%

分居/离婚

22

3(14%)

6(27%)

2(9%)

50%

守寡

7

0

1(14%)

1(14%)

28%

总计

147

12

28

10

4.3 定性研究发现:

调查问卷的定性部分反映了受访者在第二部分中的支持和接受的原因,并反映了当前对父母的支持和关怀。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释方面我们采用了内容分析方法。

从我们的定性研究发现,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传统想法中就要求年轻人应该关心老年人。儒家的思想深入到中国人的思维和决策之中。

在公元2000年以前,老年人护理机构主要由政府资助,运营和管理。由政府运营的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很少,且大部分服务于缺乏子女或者是智商有损害的年轻人。大多数中国老年人口居住在农村,而在农村很少有政府资助和支持的的医疗保健设施。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仍然严重依赖传统的支持来源 - 家庭支持,储蓄和子女收入。此外,中国在传统上将家庭视为老年人口的主要照顾者,政府资助的养老院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面临着一连串的问题。大多数受访者担心政府运营的养老机构的设施,同时对私营养老设施的持乐观态度。

五,研究结果和结论

5.1 研究结果分析

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和经济转型时代的快速变化。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医疗保健和养老金制度不完善,老年人口的养老更依赖家庭。我们主要研究了中国人对于老年父母在机构养老的态度和支持程度。目的是研究文化影响和传统价值观对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个人的老年人护理决策的影响和稳定性。调查结果显示,由于传统价值观,社会耻辱感,尊重老人,迷信,当前的机构护理质量和财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受访者并不支持使用机构护理的方式来处理老年养老问题。

对于进入中国老年机构护理市场的商业企业,本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未来目标细分市场的人口统计数据。 X世代显示出对机构关怀的最大支持,其次是Y世代。研究结果似乎支持施特劳斯-豪代际理论在X世代的运用,即X世代的特点是心态不好,对一切事物的一般蔑视。他们务实而独立(Strauss&Howe,1997)。7

在传统上,是由女性来照顾家中的家庭成员,因此,对于这项研究来说,机构护理的概念对于男性受访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投资者而言,该研究还有另一项重要发现。中国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过去的传统,传统是向心的,并且相信在现在或将来都不会发生新的事情(Kluckhohn&Strodtbeck,1961)8。即使过去受到高度重视,中国人也认为过去是不可改变地走向命运决定的未来(Spears et al,2001)9。这或许可以解释这项研究中的研究结果,即人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机构护理而不是去主动支持。受访者可能不支持该选项,但考虑到中国的社会变化,接受了“决定命运”的选择。这种文化发现对于市场进入老年机构护理服务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5.2 结论

该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研究样本量过少。未来的研究可以调查老年护理支持决策的其他相关人口统计特征和情境变量。在更大的研究样本中可以得出更精确的结论。

然而,本研究的结果对于进入中国老年护理行业的管理决策是有用的输入。该研究已经确定了市场前景的人口统计特征。调查结果还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价值观在制度保健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的社会将遵循长期的习俗因素影响,但是,大多数受访者似乎受到当前需求的严重影响。决策过程反映了深深扎根于儒家哲学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强调了基于和谐,合作,忠诚,互惠,耐心和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社会义务和关系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和其他研究表明,在中国市场的决策过程中,纳入反映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这对社会而言对社会有利。

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关怀的情感和质量方面,如尊重,责任感,关注,情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许来自联合国的指导原则将为老年护理提供者和消费者改变态度转变为机构护理服务铺平道路:确保老年人能够安全和有尊严地老去,并且他们可以继续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拥有充分的权利,同时鼓励“相互代际关系”(联合国,2009年)。

总而言之,照顾老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根本问题,关于我国希望成为什么,未来会代表什么,以及它是否准备妥协其经济持续增长的传统。

参考文献:

1, K.G.Kinsella, “Population Aging in Africa:The Case of Zimbabwe in Changing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s: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1993.

2,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Prospects:1998Revision,Volume1:Comprehensive Tables, Pub. no.ESA/P/WP.150.1998” ,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24 November 1998.

3, H.S.Shryocketal,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Orlando Academic Press, 1976

4, Harper s, “How population change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5, Coulmas F, “Population decline and ageing in Japa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http://wisdom.unu.edu/ageing-societies/

6, Xie Liangbing, “Aging China’s empty nests”, www.eco.com.cn/ens/2013/240187.shtml

7, Strauss, W.,&Howe,H (1997),”The fourth turning:what the cycles of history tell us about America’s next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Three Rivers Press

8, Kluckhohn F.&Strodtbeck F. (1961),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 Row

9, Spears N, Lin, X.&Mowen, Time ori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China and Mexico: measurement and insights for promo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1 K.G.Kinsella, “Population Aging in Africa: The Case of Zimbabwe in Changing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s: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 United Nations EconomicCommission for Europe, 1993).

2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Prospects:1998 Revision,Volume1:Comprehensive Tables, Pub. no.ESA/P/WP.150.1998” ,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24 November 1998.

3 H.S.Shryocketal,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Orlando Academic Press, 1976

4 4,Harper s, “How population change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5 5,Coulmas F, “Population decline and ageing in Japa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http://wisdom.unu.edu/ageing-societies/

6 Xie Liangbing, “Aging China’s empty nests”, www.eco.com.cn/ens/2013/240187.shtml

7 Strauss, W.,&Howe,H (1997),”The fourth turning:what the cycles of history tell us about America’s next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Three Rivers Press

8 Kluckhohn F.&Strodtbeck F. (1961),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 Row

9 Spears N, Lin, X.&Mowen, Time ori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China and Mexico: measurement and insights for promo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