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剧本创作评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30
/ 2

诗词剧本创作评价研究

邹群兴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随着教材从人教版改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语文学习效果,我们尝试诗词、戏剧联姻,以诗词为题材,戏剧为表现形式,用诗词表演戏剧,用戏剧演绎诗词。本文将分析诗词剧本的定义、特征、创作途径及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等方面,探讨如何对诗词剧本创作进行有效的评价。

【关键词】诗词剧本 创作 评价

中华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诗词剧本是把诗词内容融入到短小、有鲜明主题和时代特征的剧本,让学生在演绎中更好地体会到诗词的延伸之处,引发出更多基于文本之上的体验和思考。

一、诗词剧本的定义

从文义上说,剧本就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呈现。诗与词两种文体相结合统称为诗词,“古诗词”是相对于近代和现代的诗词而言,它们具体严谨的音韵律与结构格式。诗词剧本作为一种延伸方式,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优秀的剧本创作可以更进一步有效地聚集精华,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的主题、人物、时代背景。这种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以诗词为题材,戏剧为表现形式,用诗词表演戏剧,用戏剧演绎诗词,完成诗词与戏剧统整学习。

诗词剧本的创作,可能会受限于某一首经典古诗词的特定背景而产生,更多的是以讲述、演绎一个小故事或者事件,增加一些新的古诗词,配上音乐、对白、场景等展示,引导学生表达出对古代人物、社会或者某一历史场景的探讨和理解,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接纳。以剧本《早发白帝城》的创作为例: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关于祖国山河壮美的体验,但是剧本的创作中展现的是李白为什么会被流放到夜郎。剧情出现峰回路转的时候是因为当时的肃宗突然宣布大赦,李白才被赦免。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即将回到江陵时写的。诗人把自己遇赦后欣喜若狂的心情以及赞美大好江山壮丽多彩的愉悦之情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奇想的方法表现出一气呵成的磅礴气势。通过剧本的演绎,学生对李白当时大喜大悲的心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二、诗词剧本的特征

诗词剧本跟剧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属于一种在特定题材、文体下创作的剧本,内容短小、主题鲜明,以原诗词时代为大背景挖掘、编排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展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性格、情感,用人物对白、故事情节,辅以歌舞等形式让剧本更具感染力。诗词剧本在创作之初,需要紧扣原诗词的历史背景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学习,适当取材,合理安排适当的人物出场,对故事进行有效的补充、提炼和润色,对场景进行适当的加工,在不断的探讨以及摸索中,让剧本达到从一个题材表现出一个主题的效果。

诗词剧本的选材,最大的特点在于“精挑细选”。通过选取某一场景或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一个“点”进行升华,通过特定的人物和情节的安排,展现出当时社会的状态以及后人对文本的解读,所以题材的选取必然是经过精挑细选后与诗词表现的主题高度契合的,在创作中的选材必须要自然流畅,有时候为增强表演的效果,也会融入一些现代情感的元素,相当于为孩子在剧本中找到一些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在剧本《赠汪伦》中,就适当地加入了“偶像”、“签名”等网络用语,并安排了万老板与汪伦一起“设计”邀请李白到自家酒楼欢聚的情节,从而再现了“十里桃花”、“万家酒楼”如何得名而来的缘由,展现了李白和汪伦情深义厚的友情,从而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通过这样的诗词剧本创作,有助于学生理解了诗词中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能贴近文本,深刻感悟,提升学习效果。

剧本《月光下的温情》,展示的则是另外一种人性之美。一群小学生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去探望一位英雄的母亲。知道老人平时最喜欢古诗词,大家就在老人家面前比赛背诵带有“月”字的诗词,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从孩子们的嘴里脱口而出,既积累了更多书本之外的古诗词素材,还陶冶了性情,感受到一种最美的人性之光。

三、剧本创作的途径

诗词剧本的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途径,这样创作出来的剧本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作源于生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或是后人源于对古诗词文本的解读而衍生的剧本创作,其所反映的信息必须要让人能有感同身受的东西,这种体验是从诗词的主题剥离出来的,用最朴素的语言、动作去表达和体验。

(二)进行有效融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从远古年代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份宝贵的历史沉淀,能够作为某个年代、某个历史场景记录的一部分。诗词剧本的创作,能够精确反映古代社会中的某一个点,挖掘出书本上没有的更人文的部分。诗词与剧本进行有效的融合,用诗词补充剧本,用剧本演绎诗词。

(三)创作促发思考。诗词剧本的创作,是为了助力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诗词,体验情感,抒发感受,引发对隐藏在诗词底下的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情感升华,在不断地进行精华的提炼,感受到最原始、最本质的情感体验。

四、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诗词剧本的创作作为诗词学习的核心补充部分,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更加详细、认真地研究创作方法,避免以下相关问题的出现:

(一)内容复杂,过度解读文本。在诗词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繁琐、复杂的内容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过大的社会场景,避免出现对诗词文本的解读过度从而导致主次不分的局面。剧本中每一个情节的设计,每一个人物的登场,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应该带有一种特定的历史使命感,为原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做铺垫。这样的创作中才有存在的意义。

(二)角色众多,难以精准定位。在诗词剧本创作中,角色的设计不宜过多,人物关系力求做到简单明了。诗词剧本中故事的情节要有严密的连贯性,不能被过多出现的角色打乱节奏。角色的分配要精简,让每个角色都能各自发挥其作用又不至于会显得过于突兀。在角色的分配中,要认真进行定位,并赋予其特定的作用及情感,让每个角色更加立体直观,这样能给剧本的创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情节繁琐,故事节奏拖沓。诗词剧本的创作,原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诗词作铺垫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绝对不能节奏拖沓。诗词剧本的构思须立足于诗词内容、人物性格、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避免诗词剧本创作陷入主次不分的误区,才能让诗词剧本焕发出其文学光彩,助力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诗词剧本的创作,让古典诗词不再成为小学生学习上的鸡肋,让古诗词展现出来的深邃意境、丰富内涵,以一种独特有效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破解了小学生长期以来学习古诗词艰涩、乏味的困局。

参考文献:

  1. 李琪晔 ,关于微电影剧本创作的研究 (A) 百度文库, 1002-2139(2013)-29-0-01

  2. 陈书源,浅谈微电影的剧本创作(J)戏剧之家,2016(18):153

  3. 王逸凡,微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构思以及方法分析 百度文库,重庆邮电大学 2018-06-16

【本文系课题《小学生诗词与戏剧主题融合学习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