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问责“利器” 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治理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用好问责“利器” 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治理能力

张海石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 100032

摘要:问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也是提升国有企业治理能力的助推器。问责需在精准科学、规范有效的前提下开展,要防范问责泛化、简单化问题,更要治理问责追责不力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精准问责。要强调激励与约束并重,不断激发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的活力。要把问责和企业的管理相结合,提高企业监管效能和综合治理能力。

关键词:问责 精准有效 企业治理 能力提升 

一、正确认识问责这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央把《条例》定义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也体现我们党勇于自我革新的使命担当。

早在2013年11月,《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就明确提出:“进一步明确问责情形、规范问责方式,抓紧制定严格做好被问责干部工作安排的有关规定,严格被问责干部复出条件、程序和职务安排等,保证问责制度与党纪政纪处分、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衔接”。2016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条例》送审稿时强调“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2019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条例》修订送审稿时,进一步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把制度的刚性立起来”。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有效抓手,只有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才能不断巩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果,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管党治党的实践也说明:没有问责,责任就会落空;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于一个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党组织的执政党来说,管党治党是一个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必须用好问责这把“利器”。

二、明确国有企业党内问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以来,国有企业通过加强反腐教育、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工作,整体作风纪律改善明显,但仍有少数企业在开展问责工作时存在认识不到位、范围不明晰、方法不科学、惩处不得力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方面有的国企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遇到问题“护犊子”,怕得罪人,不愿、不敢问责,另一方面有国企党组织又过分依赖问责;二是问责主体单一化,目前国企内部的问责多是由其纪检监察部门启动实施,党委以及其他党的工作部门、条线管理部门问责相对较少;三是问责泛化、简单化与不足并存,有的不分青红皂白,出现问题不认真分析、调查,急于追责问责,导致问责泛化、简单化,甚至滥用,有的该用纪律手段却代之以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处理,或者选择性地采取问责措施,导致有责不问、有责少问;四是以问责逃避追责,多数是向下级或直接责任者追责问责,而对上级和领导人员追责问责较少,板子习惯向下打,甚至为了自己不挨打,而一打一片,挫伤了一部分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三、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精准有效问责

实现精准有效问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诊治、精准施策,确保问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正确履职,确保问责效果

一是要聚焦。工作中要紧盯政治责任、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等问题,对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彻底的,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组织生活不健全、党组织软弱涣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走过场”“做虚功”“假把式”等方面两个责任及监管缺位等问题,严肃问责。二是要做好责任划分。在坚持实事求是前提下,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正确划分责任,对照权力运行轨迹有效区分直接责任、领导责任、监督责任等。三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问责中要综合考量主观动机和目的、客观情况、工作方式方法、性质程度、事后态度、后果影响、挽回损失等要件,做好区分,力争问出责任、问出担当。四是有效示范指导。针对问责泛化简单化及问责不力等问题,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审理分析、监督检查等方式加强指导和审核把关,切实维护问责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有效施策,以问责促担当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党处理犯错误同志时始终坚持的一贯方针,问责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办谁,而是要通过问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最终达到共同干事创业的效果。工作中要坚持辩证施策,同时对被问责的党员干部要注重关心关爱,激励其进一步担当作为。一是贯彻“三个区分开来”原则。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对符合容错条件给予免责的干部,大胆容错免责,树立正向激励导向,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二是严管与厚爱并行。问责既要体现执纪执法的力度,又要充分彰显组织的温度。既要最大程度发挥问责的震慑作用,又要防止问责扩大化,保护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面了解被问责人员的思想状况,综合运用鼓励、教育等方式,促使其放下包袱,振奋精神,对影响期满、表现较好的干部,符合条件的,该使用大胆使用。

(三)精准诊治,完善标本兼治的问责长效机制

一是深化以案治本。对于问责工作中发现的普遍性规律性问题,要追根溯源,精准查找病因、病灶,进而从制度堵塞漏洞,发挥一案治本功效。二是注重以案促改。针对问责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向有关单位或分管领导提出监督建议,督促举一反三、全面整改;针对日常监督发现的突出问题,责成相关单位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并督促其落实。三是释放震慑信号。加大对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曝光力度,督促被问责干部在民主生活会或其他党的会议上作出深刻检查,起到问责一人、警醒一片的效果。

四、以精准问责助力企业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精准有效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理念,从管理学角度看,精准是管理的原则,有效是管理的目标。行政管理讲求的就是在服从组织目标的条件下,实现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而精准问责则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较强的工作,其目的是通过问责来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从本质上讲企业的管理和问责目的是一致的,即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以强力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

以问责为抓手,牢牢牵住督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践行“一岗双责”的牛鼻子,更好地引导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知责、负责、守责、尽责。查办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时,坚持“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责任,同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员责任,不断形成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从问责出发,不断督促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思想认识、苦练履职尽责业务本领,提醒其正视问题、即知即改,确保其在行动上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抓好本职工作、压实“两个责任”,进而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综合治理能力。

(二)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国有企业在开展问责工作时,既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也要规范问责、慎重问责,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好关心关爱,共同营造企业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在问责中,一方面可探索建立问责回访工作机制,按照“谁问责谁回访”原则,采取“提前介入分析、加强纪律宣传、跟踪处分决定落实、深入谈心谈话”等方式,通过对被问责干部员关怀教育,帮助其解开心结、认识错误,鼓励其转变思想、放下包袱,大胆投身今后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正确区分对待党员领导干部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因先行先试等原因出现的问题,在依规依纪依法的前提下支持和保护敢做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不断健全完善企业的容错纠错机制,真正做到给干事创业者撑腰,在实践中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成事的企业管理文化。

(三)强化问责数据的综合运用,提升企业治理能力

在管理过程国有企业要充分挖掘内部信访、执纪问责等相关数据,及时对近年来的信访、执纪问责案件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正确认识企业的现状,为把握企业政治生态和做到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切实将国有企业执纪问责工作转化为提高企业监管效能和综合治理能力的推进器。

参考书目:

[1]夏文韬 怎样抓好国有企业执纪问责工作 《安徽工人报》2016年11月21日

[2]《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逐条解读 《中纪委网站》

[3] 李伊祺 用好“问责”这个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央广网》 2019年9月5日

[4] 米博华 精准有效用好问责利器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年4月16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