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与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与培养策略研究

崔洁

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摘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而关于“ 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和培养策略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分析了目前“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的现状及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和培养策略。

关键词:双师型;认证标准;培养策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评定标准现状

“双师型”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演变而来的。随后美国职业教育运动提出“产学研”结合和“CBE”模式,英国提出“攻读交替”和“现代学徒制”模式,日本提出“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提出“TAFE”模式,等等。从国内来看,王义澄(1990)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首先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但到目前为止,业内对这一概念还未形成统一标准的界定。关于“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流行的有以下三种标准:

1.1行政标准:

是以教育部高教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认证为代表,指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同时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2]。(1)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本专业一线从业经验。(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并且成果已被企业使用,反映效果较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1.2校本标准:

在教育部标准的基础之上, 部分职业院校也制定了自己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以在职业教育领域里富有开拓精神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介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提出“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双师型” 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 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 的教师。具体标准是:(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3)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3]。“双师型”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 “双师型”教师要求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

1.3学者标准:

关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学术界一直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涌现了像卢双盈、周明星、唐林伟、刘勇、孟令臣、唐斌等一大批研究者。每个学者立论角度不同, 对“双师型”的内涵的阐述也不一致。在众多的学者标准中, 较有代表性的是刘勇的“等级设定”标准。

刘勇认为“ 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 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 又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 而“ 双师型” 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和能力看, 工程师须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 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 教师不但要熟悉操作过程, 而且要精通其原理, 并使学生学会。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4]

2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建设现状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共有教师30人,其中具有中级(包括讲师、工程师和实验师)及以上职称30人、有教师资格证书29人、有专业技能证书13人、从入职以来算起有企业工作或短期培训经历的12人、具有博士学历的8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中,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共21人,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共8人,实验师1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为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条件:(1)具有教师资格证书;(2)具有能动专业技能证书或有过企业工作/培训经历。则目前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满足“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的共15人,占专业总教师人数的50%。

2.2 存在问题

(1)对于“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没有正式、统一的定义,标准很低,现有“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专任教师,而是实验系列教师;评价标准非常不具体,没有定期调整,体现评价标准的动态性原则。

(2)教师学历要求与应用型实践要求相冲突,教育背景好、高学历出身的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3)企业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欠佳,尤其在专业理论教学和班级教育管理方面亟须加强。

(4)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实践形式大于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到企业去转转看看,并未真正参与工作实践。另外由于学校方面缺乏相应挂职锻炼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动力不足。

(5)企业从商业机密的角度考虑,也不愿意给短期参加实习教师安排深入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挂职锻炼老师接触的工作内容较浅显。

3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的探索

根据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现状的分析,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实要求,笔者建议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资格条件:教师应该是与学校签订了聘用合同的正式在岗职工,在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已经取得讲师以上高校教师系列职称。

(2)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拥有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或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并取得中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证书包括:热能中级工程师、注册动力工程师等。

(3)实践经历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

1)近五年内有累计两年及以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并且与企业要有聘用合同;2)近两年内,参加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累计达到3个月及以上,实践记录完整,并通过企业考核认定合格[5];3)近五年内承担两至三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并指导学生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4)近五年内主持至少一项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或联合企业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均在企业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4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的建议

(1)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可采取“以老带新、传帮带、参与课题”等形式,做好校内培训环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安排青年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挂职、调研、轮岗、跟班,聘请企业、政府的管理专家、骨干来校兼课或作为青年教师的“带班师傅”,丰富“双师型”教师的结构和培养模式。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首先,要鼓励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理论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共编教材、共担课程、共创专业;其次,应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并认真对待顶岗实践,并做好考核奖励工作;再次,学校应结合各专业特征开展工学结合,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

(3)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巩固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拓展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努力构建校企人才互通、互惠、互利、互培、互管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间的人力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实现双赢。

(4)提升教师学历,完善教师专业结构:鼓励实践指导能力强但学历层次偏低等问题的教师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并给予相应的补助,完善教师专业结构。

(5)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给予“双师型”教师薪酬上的奖励,并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住房福利、出国培训、学术交流、骨干教师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的扶持,调动教师们的内在动力。

(6)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基金应用型高校可以从学费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相应的资金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款费用,并有严格的使用管理规定。资金主要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和补贴方面。另外学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争取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资助和学校负担结合”[6]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7)教学效果同步评价:教学服务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无论是从外部引进“双师型”人才,还是内部培养“双师型”人才,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在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的同时,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同步评价应是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

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000 -01-17.

[2]崔发周.“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认定标准[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2):86-90.

[3]刘韵琴等.国内“双师型”教师概念及资格认证标准[J].怀化学院学报,2010(6):134-137.

[4]李南.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6(29):122-123.

[5]林强.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

[6]曹国亮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