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预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效果的干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社区干预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效果的干预价值分析

舒银莉 姜运琼 朱燕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目的: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实施社区干预的效果影响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2017年~2018年某社区进行社区干预措施前后的流动儿童进行免疫接种的情况,以及家长对预防的相关知识和态度履行进行分析。结果:实施社区干预后流动儿童进行“六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及覆盖率远高于干预前;在实施社区干预后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都有显著改变。结论:社区干预是加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行之有效的措施,需长期坚持并灵活运用。

关键词:社区干预;免疫接种;干预效果

免疫接种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策略,对疾病传播具有重要防控作用。儿童免疫接种(0~6岁)是预防、控制、消除传染病最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当前,常住人口的儿童免疫接种效果显著,但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日益增多,其免疫接种的现状差强人意,降低了疾病防控水平,致使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018年对某社区实施社区干预措施前后的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及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外来流动儿童人选标准为7岁以下,父母双方或父母单方为非本市户籍,在本地或外地出生,在本辖区连续居住时间3个月以上。

2、调查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辖区市场、车站、闹市区等地段进行拦截式和定点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父母一般状况、预防接种状况和家长对预防接种KAP等。原始资料由专业人员统一审核,采用Epidata双平行逻辑检错录入,使用SPSS for windows13进行统计分析。

3、实施社区干预的方法。首先要了解并掌握本区内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其次进行多渠道宣传,利用儿保及暂住人口登记时发放预防接种告知书,并开展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持的宣传讲座,并且每个月进行一次。每个月对已建卡但没有按期来接种的儿童要及时告知家长,对漏下没有进行接种的儿童及时补种。此外,可通过大众媒体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和多形式宣传,可有效地起到宣传预防感染病及免疫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作用。最后严格做好及时补种和补证的工作,本社区的健康服务工作人员需与本市区的教育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建立一个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来监督辖区的托幼机构及学校对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检查,无证者要及时补证、补种。另外建立并完善儿童免疫信息管理网络,令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接种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二、结果

2017年抽查了190名流动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其中有3名儿童的家长拒绝回答任何问题或不能接受全部调查,本次调查共收集187份完整调查表,有效应答率为98.4%。其中,190名流动儿童中男女分别占57.2%和42.8%。2018年共抽查200名1岁以上流动儿童家长,有效应答率100%,男女比率分别为47.6%和52.4%,与2017年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干预前后“六苗”免疫接种率及其比较干预前。2017年调查的190名1岁以上外来流动儿童各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在70.2%~82.1%之间,“六苗”全程基础免疫覆盖率为55.1%。干预后2018年调查的200名1岁以上外来流动儿童各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在93.4%~98.2%之间,各苗接种率显著提高,“六苗”全程基础免疫覆盖率为95.2%,明显高于干预前。

2、干预前后“六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比较。免疫程序规定在出生时应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儿童在出生2、3及8月龄分别对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及乙脑疫苗开始接种。干预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过程的特点是免疫接种起始时间推迟,各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干预后。

3、干预前后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地点分布变化。干预前后流动儿童接受常规免疫地点分布有明显不同,干预后在流入地接受常规免疫接种儿童的比例明显增加。

三、讨论

因外来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居住条件、健康状况及防病意识参差不齐,从而使流动儿童更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以往的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疫苗接种率等均低于本地儿童。影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相关知识的缺乏、预防接种意识薄弱等,更有预防服务的广泛性、服务质量及宣传管理水平等因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广泛建立,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利用社区健康服务,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难题,是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及接种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流动儿童“六苗”基本免疫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基础免疫覆盖率均有明显提高,疫苗漏种率明显降低。

儿童家长免疫接种KAP直接影响儿童预防接种行为。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其中半数以上是初中或初中以下,尤其是流动儿童的母亲有一定比例的文盲或半文盲。为此,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了解,使他们知道疫苗接种是为了预防相应的传染病,知道1岁以内应接种疫苗的种类、数量及接种次数的人越来越多,免疫接种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家长对社康中心的信任度提高,更愿意在社康中心接受门诊接种疫苗,以提高家长对儿童接种疫苗的积极性及依从性,从而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进行了干预,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度仍然很低,这说明社区健康教育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总之,社区干预在流动儿童免疫接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干预效果,有效管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除长期坚持干预措施外,还需做到:①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疫苗接种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免疫规划工作所需资金的落实,做到及时、足额支付基层接种人员补助费用,保证定期下发接种补助经费。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及奖励;促进流动儿童免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及有序化开展。②完善流动儿童迁入迁出调查摸底报告制度。辖区责任医生每月一次调查摸底并上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完善流动人口基本信息采集,准确掌握辖区流动儿童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琳.城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的干预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5(01).

[2]范存欣.社区干预对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效果的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