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群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与规划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8
/ 2

促进人群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与规划策略分析

杨振贤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步加快,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人民满足了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同样也有心灵交流的诉求,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规划城市公共空间来促进人群交往,是当前阶段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意义着手,首先简要分析了当前阶段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不利于人群交往的状况,随后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同年龄人群交往的内心诉求,最后针对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提出了几项促进人群交往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人群交往;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纵观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建设在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上都在不断进步,并且已经卓有成效,现代城市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代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日常需求,但是很大一部分公共空间的规划对于人文需求考虑不足,并不能满足人群交往的需求。人际交往是人群活动的重要方式,城市公共空间在规划过程中有必要为人群交往构建一个安稳和谐的环境。

一、当前阶段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普遍状况

人际交往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和谐的人际交往活动能够促进人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群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丰富人群的精神境界和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了调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社会生产力,城市化建设在硬件设施上大力投资,却忽视了人群交往的心理诉求。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同人群的交往需要和内心诉求

(一)儿童的交往需求

3-8岁的人类被称为儿童,儿童作为社会的新生血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群体。儿童相比较成年人心智和身体各项机能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儿童群体的社会交往行为单纯的限于和其他儿童能够玩在一起,能够结交新的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和零食,其交往过程往往伴随着安全感和未知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往往伴随着成年人一起出入,儿童的人际交往需要相互沟通交流或者家长的介绍指导作为媒介。对于儿童来说,活动场所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重要考量因素。

(二)青少年的交往需求

青少年一般是指8-19岁年龄段的人群,介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群体以学生为主。因此,青少年的交往需求主要是学习资源和经验的获取,以及生活的满足。青少年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朋友之间的聊天玩耍等,活动场所更多的在公园、休闲广场、城市绿地、公共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同时,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追求冒险和潮流,喜欢个性、元素丰富、氛围热闹的空间。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时对于活动对象中青少年占较大比例的区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设计出适宜青少年身心发展和人群交往的空间内容[2]

(三)青年人的交往需求

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青年人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因此大部分青年人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少。由于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青年人对于家庭有较大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业余生活多半陪伴家人以及和熟悉的朋友一起放松,其人际交往的活动场所往往因活动行为和活动对象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活动范围比较广泛[3]。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青年人对于空间的要求比较高。

(四)中老年人的交往需求

中老年人经过了长时间的生活洗礼,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中老年人相对正处于拼搏期的青年人来说,闲暇时间较多,而且由于年龄因素,其身体机能和对环境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消沉和焦虑,因此,中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求较大,他们需要通过更多的人群交往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是身体素质的限制反映出,其交往行为以散步活动和静坐闲聊为主,活动场所主要是社区广场以及公园等,而这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要着重设计细节的重要部分。

三、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人群交往的规划策略

(一)保障公共设施安全,提供稳定的人群交往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首要考虑的就是硬件设施的安全。不同职能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符合不同受众的身体和心理诉求,要根据活动对象构建适宜的公共空间。例如,公共空间的地板选材要保证平坦和防滑性,避免选用光滑度较高的地板材质,防止因雨雪天气造成的地板湿滑给人群带来的安全隐患;根据不同的活动项目设计,活动场地面积要适中,保证活动人群的安全范围,尽量减少不同活动人群的区域交叉,避免人群的撞击和踩踏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共空间中如公园等,要提供足够数量的遮风避雨的场地,同时积极排查自然环境对于活动人群安全的威胁,为人群交往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公共空间

[4]

(二)科学安排交通规划,提供便利的人群交往条件

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便捷度是促进人群交往的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条件能够为社会人群的人际交往提供更多的契机[5]。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对于行人步道和车辆行驶道路,设计施工要科学合理;道路的夜间照明要能够满足交往人群的活动需要,保证人群的活动安全;同时,要加强道路周围的空间联系,提高道路交通的连接度,全方位地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便利度,促进人群交往。

(三)优化空间的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的人群交往氛围

考虑中老年人和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身心特殊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过程中,要建设足够多的可停留空间以供休息,同时要增强公共空间的舒适性,为人群交往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活动场所。此外,公共空间的人流量较大,空间规划过程中要增设空气净化设备,活动空间要保证空气流通性,优化空间的环境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是方便人群交往的重要场所,有着联系人际关系的重要职能,当前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的现有规划缺失现代社会人群交往的因素。通过研究现代社会人群的心理诉求和行为特征,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人际交往需求。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群交往,在空间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科学协调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给社会人群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要保证公共空间设施的安全性能,以确保人群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要科学规划交通线路和设施,为人群交往提供广阔方便的活动空间。此外,城市公共空间要优化环境质量,保证交往人群的良好视觉感受。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大众服务而存在的,在空间规划上要科学合理,促进人群的友好交往。

参考文献:

[1]李钰博,谭少华.城市旧住区更新中的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策略探究——以重庆市人民村居住片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No.173(08):92-93.

[2]赖晓霞,黄清明.旧城更新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生活研究——以厦门沙坡尾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107-110.

[3]何江夏,王雨村.苏州古城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J].住宅科技,2017(1):32-40,共9页.

[4]徐效陵.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7(5):57-57.

[5]刘晶,王翔,谢晓英.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北京大望京国际科技商务区城市空间研究[J].城乡建设,2017(2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