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重症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重症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辛云辉 侯悦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观察探究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引入重症科护理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科20名护理人员和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患者施行研究,将其随机划分为实验组(68例、常规护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对照组(68例、常规护理)2组,对比2组护理工作合格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与常规重症科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在此基础上引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实验组护理工作合格率明显更高,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又显著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敏感指标引入重症科患者临床护理中,可在极大程度上确保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保障护理工作合格率,进而显著防控护理不良事件,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性提升。

关键词护理敏感质量指标;重症科;护理工作合格率

前言

随着医疗体系不断完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也取得长足发展,护理评价日益趋向数据化、制度化、严谨化。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是一种和护理结构、护理评价过程和结果关系密切的护理评价策略,可明显改善护理整体治疗。此次研究旨在探究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引入重症科护理临床中的应用效果[1],特选取于我院重症科施行住院治疗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详情做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我院重症科20名护理人员和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患者施行研究,将其随机划分为实验组(68例)、对照组(68例)2组。其中,护理人员: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2岁,平均年龄:(32.6±4.8)岁。研究对象:72例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3.6±2.7)岁,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重症科常规护理,护理质量考核按传统分季度施行常规考核。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考核依据并不断完善护理内容:(1)选择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以世界医学文献、国内外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为依据,选定我院护理敏感指标评价标准。严格按照护理部评估结果、院内专家建议,将高危药品管理、护理操作、患者身份识别、护理文书记录四项作为敏感质量指标中的过程指标,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确定为结果指标。(2)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应用:①以科室内氯化钾、吗啡类高危药物为重点,施行知识宣讲,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检查护理人员掌握状况。②针对我科室护理人员操作评估结果,制定出针对性护理工作培训规划,每周一次重症科室护理业务培训,并通过临床操作检验护理人员的培训成果。③在提升护理人员身份识别能力中,要求护士必须密切掌握、熟悉患者病史、过敏史、疾病等相关信息,每周随机选取1名护理人员,评估其能否精准识别患者姓名及其疾病。④每月组织一次护理文书书写培训,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要求,由护理部每日随机选择1名护理人员施行测验。⑤在防控护理不良事件中,要求护理人员施行细致、全方位优质护理,将不良事件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护理工作合格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中,护理工作评估涉及高危药品管理、护理操作、患者身份识别、护理文书记录四项;护理不良事件涉及院内感染、非计划拔管、药物外渗、压疮褥疮四项。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施行数据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用u进行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工作合格率

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在此基础上引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实验组护理工作合格率明显更高,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见表1。

表12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合格率对比

组别

高危药品管理合格

护理操作合格

身份识别合格

护理文书记录合格

对照组(n=68)

52(76.47)

55(80.88)

53(77.94)

57(83.82)

实验组(n=68)

66(97.06)

68(100.00)

65(95.59)

65(95.59)

2.2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在此基础上引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组别

院内感染

非计划内拔管

药物外渗

压疮褥疮

总发生率

对照组(n=68)

1(1.47)

3(4.41)

2(2.94)

2(2.94)

11.76

实验组(n=68)

0(0.00)

1(1.47)

0(0.00)

1(1.47)

2.94

3讨论

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引入医学临床中,能够帮助院内管理人员充分掌握护理工作落实状况和护理水平[2]。有研究者提出,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应用于重症科,可有效确保护理规范[3]。此次研究显示,经治疗后,与常规重症科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在此基础上引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实验组护理工作合格率明显更高,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又显著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证实了这一点。对照组与实验2组护理结果差异即是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在重症科室护理管理规范化工作中的显著价值。

总之,将护理敏感指标引入重症科患者临床护理中,可在极大程度上确保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保障护理工作合格率,进而显著防控护理不良事件,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性提升。

参考文献

[1]熊蓉.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重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医药前沿,2019,9(19):196-197.

[2]杨丽娜,戴茹,刘甜,等.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ICU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8,018(3):407-410.

[3]胡伟,刘霞,张丽娜.重症监护病房3项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v.14(1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