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针对性护理在肿瘤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针对性护理在肿瘤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王磊 陈英梅 通讯作者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针对性护理在肿瘤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01月至2019年08月,择取我院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PICC针对性护理,以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为指标。结果:在PICC针对性护理的运用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明显较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实行PICC针对性护理,全面改进了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置管;针对性护理;并发症;满意度

肿瘤是在机体受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致使局部组织细胞增生进而生成的一种新生物[1]。在肿瘤初发时期,无显著性症状,随疾病进展,肿瘤面积愈加增加,生长范围扩大。实行手术后,如若未能展开针对性护理,可加剧病况,甚至是累及患者生命。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关键在于为患者提供长时间的静脉诊治,做好置管护理对患者预后改善、并发症抑制均具重大意义[2]。本研究对我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展开分析研究,探讨肿瘤患者在实施治疗期间,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其发挥的临床效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8年01月至2019年08月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方法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当中,男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7:13,年龄37-88岁,平均年龄(64.25±5.10)岁。常规组的30例患者中,男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8:12,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为(63.23±5.65)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验确诊为肿瘤患者;患者以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存有凝血功能障碍、传染性血液疾病、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患者各项指标不符合本实验标准。

    1. 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①全面评估,合理的选择置管静脉,尽量以贵要静脉为主,其次为正中静脉和头部静脉。②对实施置管具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导管最终应该到上腔静脉中下1/3处,且具体置入长度应当根据患者具体身高情况进行调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调整。③导管实施期间,要注重穿刺点的消毒工作。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的理念,保证消毒直径在20厘米左右,在无菌洞巾的铺设下,采用氯化钠溶液对穿刺管道冲洗,然后预先测量管道长度,适当进行修剪。④穿刺过程中,控制进针角度在15°左右,出现回血后少量进针,进鞘后撤回穿刺针。顺着插管鞘将导管送到中心静脉,然后将插管鞘与导丝拔出,与肝素帽连接,在密封时用0-10u/ml肝素盐水封管,然后采用碘伏对穿刺点消毒,并做好固定。

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PICC针对性护理。注重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分析可能出现的导管阻塞现象的原因,加强预防护理,控制好置管时长、导管采血后正确的进行冲管,控制好输液速度,防止患者肢体受压。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强化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在实施护理期间,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针对患者产生的负面情绪,积极引导,消除患者产生的恐慌,以亲切的言语拉进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患者的舒适度为主,加强病房管理,全面改进临床护理质量,从而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1. 疗效评价标准

以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炎、感染、管腔内返血、导管阻塞。护理满意度从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这三个方向去选择,评分范围依次80~100分、60~79分、60分以下,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n*100%。

    1.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对收集的患者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表示为(5ee6cb0f03778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静脉炎

感染

管腔内返血

导管阻塞

总概率

常规组

30

1

4

2

3

33.33%

观察组

30

0

1

0

0

3.33%

X2

9.0167

P

0.0026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在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模式的运用下,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分析(n/%

组别

例数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常规组

30

10

8

12

60.00%

观察组

30

18

10

2

93.33%

X2

9.3168

P

0.0022

3 讨论

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来控制病情的发展,静脉输液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在长期穿刺的过程中会对患者外周静脉血管造成严重的破坏,增加临床风险[3]。通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够加强对患者血管的保护、降低患者产生的痛苦。研究结果表明,在PICC针对性护理模式的运用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期间,要全面落实PICC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严格遵照相应的规章流程来进行操作,做好定期的消毒清洁工作,从根本上管控患者在实施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以及静脉炎的发生[4]。强化了健康知识宣教工作,带动护理人员以及家属的责任意识,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在家属的协助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强化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患者血管的评估,从而提升穿刺成功率,做好后期导管脱落预防工作,定期做好局部清洁消毒,预防感染,管控好患者日常生活,避免过激的运动,改善患者的治疗心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优化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保障的同时,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5]

综上所述,在肿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通过PICC针对性护理模式的实施,综合患者的所需,改善了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护理满意度更高,有利于患者更好的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晨晨,胡明,褚珺等.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儿童肿瘤的临床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8):35-39.

[2]冯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9(1):321-323.

[3]任晓玲,陈亚娟,刘敬,等.超声监测在新生儿经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8):1398-1401.

[4].张宏,王红梅,李荣辉,等.不同方法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8,478):753-755.

[5]龚嵩, 庄杨帆, 陈继革,等. Nickalls体表定位法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10):91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