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积极心理学 创建和谐 班集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9
/ 2

巧用积极心理学 创建和谐 班集体

陆梅君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214000

内容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肩负着班级管理的重任,而班级管理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将自己所带的班级营造成和谐的班集体是每个班主任的目标。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本文探讨的是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建设和谐的班集体。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集体创建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班集体的创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我国古代圣贤也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师应该想办法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他们在班集体中可以发挥的特长,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一、潜移默化,规行矩步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体验和积极品质都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并且要在环境中不断强化和体现。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班级,班级就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重要社会背景。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让每个学生在这个积极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班规的制定中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使制度条例真正成为集体全体成员的集体规范。二是制度管理必须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学生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进行管理的主体,只有当学生高度自理并积极参与管理时,才能达到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

平时,班主任还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做得较好的或有进步的同学,在同学面前大加表扬,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通过不断地教育鼓励,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在班规的设立和班级的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实现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幸福,真正意义上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百花齐放,凝心聚力  

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更需要班集体成员们的真诚奉献。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导向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才能实现学生百花齐放,班集欣欣向荣发展的美好愿景。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当中极少数人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崇高的爱去做平凡的事。”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线。除了学生,班主任更是这班集体中不可缺失的一员。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对学生起着榜样的作用;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业务,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热爱和信任学生,对学生起着感化作用。不仅学生为了班级倾力付出,班主任老师也要在细节处展现“爱”。比如英语听力考试,老师悄悄关掉咯吱咯吱响的电扇,保证学生能听得清清楚楚;哪个孩子生病了吃不下饭,老师在课间拿出自己的面包牛奶给他吃;降温下雨,提醒学生多加一件衣服,备好一把大伞……人都说,将心比心,学生们都看在眼里,只有互相关心帮助,班级才能越来越团结。  

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有利于形成班级正能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三、赏识教育,奖惩有度

班集体建设要立足于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不正确”行为往往是源于内心需求未得到满足,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关注。因此,班集体建设要求教师关心学生内心的需求,关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获得满足感和收获感的同时,实现班集体的良好建设。

  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着重要人物陪伴。小学阶段的儿童受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对教师的评价更依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够善于凭借社会角色赋予的权威,在言语、神态、行动中流露、表达、传递对学生的赞赏、鼓励、关爱,这种来自权威人物的积极暗示就会唤起学生对自身积极力量的关注,让学生奋发图强,实现自我超越。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并不吝啬对孩子的赏识,寻找闪光点、表扬先进更是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一味地投学生所好,高帽子满天飞,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扬学生心中的波澜,反会引起未被表扬学生的反感。同样,对于优等生所犯的错误,我们也应该合理批评,做到赏罚分明,奖惩有度。只要有益于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事情一定要及时表扬。班风的形成在于点滴积累,更在于班主任的导向,班主任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

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可见,教师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用积极的方法教育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的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  

我一直记着这样一句话:在学生们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那么,播种积极,就会收获快乐、幸福、成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断创新,借助积极心理学,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创建和谐美好的班集体,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冯林.积极心理学(校园普及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

[2] 钟海青.班主任工作常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黄冬梅.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

[5] 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辛勇.从情感研究视角看积极心理学思潮[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