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8
/ 2

骨科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

井含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青海 海南藏族自治州 813000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我院近几年的病患资料结合自身临床护理经验,梳理了常见的住院跌倒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期减少骨科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几率,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条件。

关键词:骨科;住院患者;跌倒原因;护理干预

引言

跌倒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普遍的突发意外状况。但是很普通的动作对于骨科住院患者来说却是严重甚至致命的意外状况,在骨科科室由于跌倒出现的病症加重现象不胜枚举。这不仅延长了疗程,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和生理心理负担。若能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护理工作传输给患者正确的重视视跌倒风险观念,教会病患和家属严密的防跌倒措施,护理人员也要以应有的专业素养配合医生提供给患者良好的护理干预,将会缓解患者病痛,提高护理质量,让其早日病愈出院。

1 跌倒的高危因素

    1. 患者年龄

在骨科患者中容易出现跌倒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和1-9岁的儿童患者。儿童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就医群体,1-3岁的儿童通常身心发育尚未完全,身体平衡能力较差,运动控制能力不足,身体弱小,很容易跌倒落至狭窄空间。4-9岁儿童好奇心较重,初来乍到病房陌生空间,对周围环境较成年人更富有探索心,喜攀爬玩耍,若监护人一时看护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跌倒。另外,未成年人受其认知能力和被教育水平局限,对于危险境地的判定并不准确。而且当身处危险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自我控制力差,若加上因免疫力差带有发烧无力的情况,跌倒出现的几率更大且后果不可控。另以骨科收治的患者为例,因为跌倒而就医的病人多为60岁以上的患者,其中不乏八九十岁的超高龄患者。老年患者反应慢,面对跌倒危险时不能及时抓握护具或支撑物保护自己。且老年人的脂肪层较薄,减少了跌倒时的缓冲力,造成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1. 患者自身原因

电解质紊乱、贫血易导致跌倒发生。由于体液中任何一个电解质数量改变,使体液中阴离子总数和阳离子总数不相等,无法保持电中性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其临床症状为高、低钾血症会导致神经肌肉异常,肌肉疼痛无力,四肢末端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机肌麻痹,也可致精神淡漠,对外界反应迟钝,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重度贫血和低血压患者会头晕。一些本身患有视力障碍的患者如,青光眼、白内障、眼睛的矫正视力低于0.1的患者,对视物和环境的感触和掌控变差,极容易碰到障碍物,从而踩空滑倒。下肢肌力的下降和关节疼痛会导致人的平衡感变差,走路时容易发生站立不稳、跌倒。

未掌握正确使用辅助支具的方法也会增加跌倒风险,很多进行了下肢手术的患者都有可能使用助行用具,如膝关节表面置换、髋关节置换等。助行器使用正确,可以防止患者跌倒,若用错了,反而增加跌倒的几率。患者自我评估过高,医从性差都是患者跌倒的常见因素。青壮年患者一般反应敏捷,自认为身体功能良好,跌倒不可能发生,对医护人员嘱托的跌倒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风险意识差。在运功功能和协调能力大不如病前的情况下自行走动,行至光滑路面不留神便会跌倒。

    1. 服药因素

骨科常见的镇静药艾司唑仑、地西泮等,就以艾司唑仑来讲,它的副作用是头晕、共济失调、感觉到虚弱无力等。抗高压药如氯沙坦,特拉唑嗪,会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嗜睡,晕厥。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消心痛,会扩张血管,出现眩晕。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导致锥体外系反应,身体平衡失控。抗抑郁药阿莫沙平,服药后出现镇静,视力模糊等。利尿剂速尿和氢氯噻嗪,引起血容量降低,站立行走不稳。降血糖药格列本脲,瑞格列奈胰岛素制剂,引起低血糖,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意识、视觉、身体平衡等。这些常用药的副作用加大了患者跌倒的可能。

    1. 环境因素

患者大多数是第一次前来就医,所以对住院环境不是很熟悉,病房内杂物的放置不合理,病房地面由于积水或刚打扫完毕容易光滑,卫生间缺少行动障碍病人专用的护栏,走廊过长且未设置扶手,这些因素和病人肢体不协调协同联动,易引发跌倒。

2 护理措施

2.1 做好入院评估和宣教

入院当天即完成跌倒风险等级评估,高危患者在护理记录上予以记录相关数据并加以防跌倒护理措施宣教。评估项包括情绪行为(躁动不安、沮丧),活动能力强弱(有活动障碍,需他人或辅助器协助),行走步态稳健平衡程度,服用药物(散瞳剂、镇静安眠剂、麻醉止痛剂等),年龄,住院有无家人陪伴,视力障碍与否(单盲、双盲、白内障、青光眼等),排泄(自行处理或卧床由他人处理,如厕是否需要协助,是否有尿频、大小便失禁、腹泻等)。在评估等级较高的高危患者病床前设置提醒标志或佩戴手腕带以示区别。

做好宣教工作,提醒患者衣物选择长短合适的裤子,鞋子要有防滑功能。卧床时使用护栏,不要和家属同挤一张床。下床时降下护栏,不要翻越护栏直接下床。不随意打开床脚刹,以免床体振动。将水倒入垃圾桶而不是随意泼洒在地面,若发现地面湿滑,立即绕开并告诉清理人员。下床时需有专人陪护。如遇眩晕、服用镇静药物、降压药后等情况,不要立刻翻身下床,应先坐于床沿休息片刻,再由陪护人员搀扶下床。改变体位时牢记三步走,先平躺30秒,在坐起30秒,然后站立30秒,最后开始行走,出现头晕、双眼发黑、四肢无力、不能移动时,立即原地蹲下或靠墙,呼求他人帮助,切勿逞强。

2.2 完善跌倒风险防范体系

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等高跌倒风险人群。一切为了患者健康为己任,加强巡视,排除危险因素,防范于未然。进行风险变化评估。包括患者病情、用药变化。病人在意识改变、肢体活动改变、增加服用特殊药物改变后,分数发生变化,应重新评估。24小时内分数未变化则只评估一次。及时清理病房,归置杂物,移开潜在危险障碍物,保证走道畅通,病房内光线充足。

2.3 改善病人易跌倒内因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贫血症状。电解质紊乱和贫血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发现,只能通过抽血化验并结合科学量表,得出患者是否为跌倒的高危人群。对于低钾血症,医生会开出口服枸橼酸钾冲剂、补达秀等口服补钾医嘱,或者会直接通过静脉补钾。严重的贫血,通过输注同型血得到纠正。而轻度贫血但没有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日常饮食得到纠正,如进食血豆腐、动物的肝脏、瘦肉等。

合理使用药物。高血压、糖尿病、或者需要口服精神类药物控制情绪或辅助入眠的患者,在入院时医护人员要了解其具体情况,同时提醒患者不要在住院期间自行口服或使用未经医生同意的自带药物。由于血压或糖尿病而导致的头晕等情况,卧床休息时及时按下床边呼叫铃,护理人员会定时监测血压、血糖的情况。正确使用辅助支具,增强肌力、改善疼痛。从患者入院伊始,护士就会为患者评估肌力并做好记录。肌力下降的患者,护士会第一时间指导踝泵运动、直腿抬高等增加肌力的运动技巧。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可以及时得到肌肉锻炼,同时也能改善心肺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3总结

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增强,患者自身情况改善,注重跌倒风险方法,科学可量化的跌倒风险等级评估,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双向减少骨科跌倒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并可有效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广泛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晓影.预防骨科患者跌倒的流程管理[J].护理学报,2011,18(2).

[2]楼芳萍.防范骨科住院患者跌倒的流程管理措施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25(3).

作者简介:井含龄(1981-),女,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大专,主管护师(中级),研究方向: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