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企业宏观与微观成本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5
/ 3

浅析施工企业宏观与微观成本管理

许 仁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属性是企业的第一属性,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企业的本质需求。随着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行业越来越趋于微利性。作为施工企业,要提升经济效益通常只有两种途径,要么开源,要么节流。从“开源”的角度来讲:市场环境对所有竞争者都是一样的,项目的概算原则也是一致的,“暴利”项目已经几乎不存在。同时,市场管理越来越规范,价格市场越来越透明,依靠传统“二次经营”获利的空间被压缩。这就决定了,通过“开源”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施工企业要想在更深层次提升经济效益,唯有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我成本的降低上。而且,对于当前的国内施工企业管理现状而言,仍然呈现粗放式管理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降低成本的空间也很大。近年来,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对此作了深层次研究,本文也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做一浅析。

一、宏观成本管理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往往更加关注产品单价、产品数量,这是从微观层面来讲。宏观成本是企业层面的成本管理,是相对于项目、车间等生产服务一线微观成本的综合成本管理,往往难以准确计算,但对于企业成本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降低宏观成本的角度来看,很多因素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企业的发展战略、人才储备、技术实力、管理架构等等方面。综合这些因素,实现宏观成本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即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

(一)通过规模化降成本。规模是效益的基础,没有规模就就谈不上效益,对于微利性质的施工行业更是如此。一是要实现订单数量的规模化。简而言之,就是要多中标,这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为什么我们将市场营销作为施工企业“龙头”的原因。在一段时间内,一个企业的员工总数是相对固定的,订单任务越多,就越能有效摊薄管理成本;同时,订单任务越多,也能倒逼企业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效率,进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二是要实现施工任务的规模化。这与一个企业的项目组织模式息息相关。要建立并遵守标段划分原则,根据工程特点划分标段,尽量采取大项目、大工区模式,避免任务划分的碎片化,切实减少项目经理部的个数。针对工程项目,要合理划分分包单元,切实减少分包队伍的数量,实现分包作业的规模效益化;在市场发育成熟、竞争优势突出的区域,要积极推行区域项目经理部、项目集群管理等模式,节省管理资源投入,发挥协同优势,释放管理潜能。三是要实现采购行为的规模化。要通过物资集中采购、设备集中租赁等手段,释放规模效益。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有效压低采购单价;要加强大型机械设备的统筹使用,做好项目之间的调配,充分释放资产效益,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通过专业化降成本。专业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其本质是提升生产效率。同样一项工作、同样一个工程,为什么有的团队干就能盈利,而有的却亏得一塌糊涂,归根结底是管理团队是否专业的问题。从企业管理层面,要重点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根据承揽任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团队去干活,不能让一个管理团队今天干铁路、明天干房建,最终导致哪个领域也干不精、干不好,反而砸了企业的牌子。同时要认识到,专业化也需要规模化作前提,否则建立专业团队也是一句空话。从项目管理层面,要选择专业化的分包队伍,决不能选择“杂牌军”,否则不但干不好活,还会加大成本支出。选择分包队伍表面上看是项目管理行为,但从根本上与企业拥有的优质分包资源数量、采用的分包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息息相关,属于宏观成本的管理范畴。因此,无论从哪个层次,都要做到扬长避短,关键是不能去干自己干不了或者不擅长的事,否则,就有可能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通过高效化降成本。我们谈起高效,通常也包括高效生产的内容,这里主要谈的是高效管理的问题。一是要打造精干高效的后台管理团队。就当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而言,后台机关的冗员问题已经十分普遍,由此增加的管理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作为施工企业的后台管理团队,最重要的职能是服务项目、服务现场,而不能让企业的后台管理团队成为“机关衙门”,否则“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是难免的,这也是当前企业“去机关化”的要求。无论哪一级的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职能定位,合理确定后台管理团队的定员定编、定岗定费,打造精干高效的机关团队。二是要提升管理费预算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费预算都流于形式,预算编制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导致管理费支出没有节制,特别是非薪酬类管理费用庞大。因此,要降低管理费用,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管理费预算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并且让薪酬类支出占据更大比重,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没有纳入预算的,原则上不得支出,从刚性规定上为降低成本创造条件。

三是要重点加强成本管理“三项工作”。“三项工作”是针对项目而言,但实施主体在企业,也属于宏观范畴。项目一旦中标,企业要高质量地编制项目责任成本预算,既要快速及时,又要讲求质量,并且得到项目的认同。要根据责任成本测算结果,合理下达项目目标利润率,既要让项目“有动力、去努力”,还要让项目“有压力、够得着”,并及时签订经营承包责任书。尤其要严肃考核兑现,奖优罚劣、说话算话。目前很多企业的考核奖惩不严肃,存在“拍脑袋”“抹稀泥”的情况,这是十分不应该的。要通过高质量开展“三项工作”,切实提升项目全员经营创效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全员参与控成本、降成本,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二、微观成本管理

宏观和微观的界限有时候难以区分,甚至在某些工作上本身存在着一定重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地设立一个区分标准,那就是凡受企业决策影响的成本,属于宏观;凡项目能够自己做主的成本,则属于微观。从这个意义上,微观成本管理的责任主体自然在项目。

(一)要通过加快施工进度降成本。施工进度是影响项目成本的最大变量,抛开施工进度谈成本管理没有任何意义。一个项目“先天条件”再好,如果工期被拖上三年五年,最终都难逃亏损结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要深刻理解“没有进度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的理念,狠抓项目工期和节点目标兑现,降低由于工期延误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支出。一方面,由于进度滞后导致的管理费支出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很多项目都是由于一拖再拖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又很难通过变更索赔得到补偿,最终导致项目亏损;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工成本提高、材料单价上涨等因素,特别是铁路项目的地材涨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铁路项目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进度滞后导致劳务队伍、机械设备闲置,项目还要为此承担大量费用。大量事实证明,但凡干得快的项目基本都能实现盈利,进度滞后的项目往往难免亏损。因此,加快施工进度,是降低项目成本最根本的手段和方法。

(二)要通过确保安全质量降成本。安全质量与成本管理不是矛盾体,反而密切相关。要充分认识到,平平安安就是最大节约、不返工就是最大节约,降低由于安全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成本增加。从安全管理角度而言,出现一起安全事故到底要增加多少成本?表面的赔偿费、各种罚款等经济账是容易算清楚的,但如果从市场损失的角度而言,这个成本是难以估量的。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信用评价扣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会面临停标处罚,影响企业的后续市场营销。从这个角度上讲,安全问题不只是信用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其实也是经济问题。从质量管理角度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以铁路隧道项目为例,每年因为静态验收过程中克缺整治花费的直接成本,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隧道质量通病的克缺整治费用,要占到隧道价值的3%左右,更不要说出现质量事故造成的成本增加。同时,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对企业品牌声誉的影响是致命的,对市场营销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因此,确保安全质量是成本受控的前提,没有安全质量就谈不上成本管理。

(三)要通过落实方案标准降成本。在项目管理中,策划方案是“纲领”,是指导生产实践的基础。只有方案“优”,才能实现项目“顺”,进而实现成本“好”。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项目策划方案的编制,以高质量的策划方案指导项目生产管理全过程。另一方面,方案再优,如果落不到实处,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要将按方案施工作为一条铁的规矩来贯彻执行,以方案落实确保成本受控。同时,要推进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将项目驻地建设、临时设施建设、项目文化建设、施工现场布局、资源配置要求等现场管理工作具体化、定量化,形成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现场管理标准并严格执行,既能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又能兼顾项目效率效益。

(四)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成本。生产成本是项目最大的成本,主要包括物资采购、设备租赁以及劳务成本。从物资管理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把控好材料单价,另一方面要管控好材料数量。单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物资集采来实现,而材料消耗则需要通过现场管理来落实。某种意义上,物资成本管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经营结果。当前,各施工企业普遍存在重劳务轻消耗、重采供轻核算的现象,现场物资超耗、原材料加工超耗和保管不善造成的超耗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隧道施工中,喷射混凝土超耗、钻孔桩混凝土超耗等问题,已成为项目成本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物资的保障供应,既要保证材料及时进场,又要把好材料进场验收关。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现场物资收发管理,提高物资管理的精准度,有效降低各种物资超耗造成的损失。从设备管理的角度来讲,要高度关注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做好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状况良好;同时,还要做好各类机械设备的搭配和协调,充分释放设备效能,避免由于管理原因降低设备效率,进而导致成本增加。

从劳务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劳务人员的积极性。当前的建筑市场实际,是施工企业与劳务队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让劳务队伍赚到钱,他们才能帮施工企业省钱。因此,落实严管善待,实现利益与共是唯一途径。

(五)要通过加强收尾管理降成本。收尾管理是项目创造效益的最后一次机会,对项目最终的经营结果至关重要。一是要认识到收尾管理不只是收尾阶段的事,而是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要及时做好资料收集,实现证据链闭合,为末次结算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是当前铁路项目概算清理的时间大幅压缩,更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企业效益流失。二是要按照收尾管理“事不完、有人管”的原则,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特别要明确项目经理和工经人员的职责,做到“终身负责”。三是要严格落实收尾项目定编定员,本着精干高效原则,坚决杜绝照顾性人员安置,严格控制收尾阶段管理成本,防止收尾阶段吞噬项目利润。四是要扎实推进僵尸项目销号。要认真梳理僵尸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积极与相关方沟通,着力解决关键性障碍,快速清理、及时销号,持续释放企业管理资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