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5
/ 4

缺血性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

郭红艳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方法:选择临床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后,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措施),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2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65.58±1.9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0.59±1.65)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100例患者和对照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相比较,前者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机体功能,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护理;风险因素

在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中,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高风险、高发病的特点,以中老年人作为高发人群。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的脑局部供血不足和血流中断,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存在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转归结果和不同病因[1]。在全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梗死占比大于75%,在临床具有极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为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护理人员需面对的主要问题[2-3]。本研究通过分析针对性护理的优势,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详情见下文描述。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列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治200例,收治年限在2017年度至2018年度间,观察组共100例、对照组100例,前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后者实施常规护理。

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脑出血。

100例观察组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段在50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12±1.54)岁。

100例对照组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段在51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55±1.97)岁。

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用P>0.05表示能够比较。

1.2方法

在患者出院前,应围绕护理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并组织护理人员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风险因素以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分析护理风险后,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措施。

对照组100例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100例行针对性护理。

  1. 改善工作环境:医院需重视护理工作环境的改善,并在护理工作中给予充分支持,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得以缓解,使其能够具有足够休息时间,将工作状态进行调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变护理人员排班制度,选择弹性排班,并与患者需求结合,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从而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风险[4-5]

  2. 规范护理书写记录:制定护理记录书写制度,并要求护理人员重视记录书写,应做到实时性、真实性以及科学性,避免修改、记错、遗漏等情况发生。并建立护理记录定期检测机制,将护理病历书写纳入临床考核和工作培训中,从而使护理人员书写记录的质量得以提高。

  3. 增强护患交流:强化每位护理人员的意识,使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过程中的语言技巧进行规范化,并纠正其错误认知,正确对待患者的沟通、患者的评估工作[6-7]。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应保持诚恳、和蔼的态度,并在实施各项操作前,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从而提高患者信任度,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使护患纠纷得以减少。

  4. 康复锻炼:①功能训练:对于无意识障碍患者,应在治疗2天后为患者介绍康复训练方案。而对于存在意识障碍者,应在治疗7天后介绍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康复训练的目的、康复训练的内容,从而促进患者能够积极参与。②按摩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病情结合,对瘫痪肌进行轻捏、按摩等对拮抗肌的安抚性按摩,从而使患者肌肉维持松弛状态。③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各肢体和各关节位置进行观察,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主要内容:对患者肢体进行拍、搓、扪、揉等动作。在患者恢复自主运动前,护理人员可采用各项本体反射,从而训练患者大型动作,以此达到诱发主动运动的目的。④健肢自主运动:待患者恢复意识后,护理人员应指导其自主运动健侧肢体,并遵循肌力运动、主动运动、健肢自主运动带动患肢运动的原则。⑤坐起训练:在治疗初期,护理人员应将患者床头抬高,角度在60°以内,若持续2天后,患者未出现面色苍白、眼花、恶心、头晕等症状,即可逐渐将角度提高,直至能够完全坐起。在坐起前2天,护理人员应进行辅助,在坐起半小时后,可借助绷带达到支撑目的。⑥语言训练:在早期,护理人员应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训练,比如:“一”、“不”等,后根据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情况逐渐提高难度。在治疗过程中,应鼓励家属加强与患者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早期恢复语言功能。

  5. 体位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健侧在下,从而避免对患侧肢体造成压迫。在患者卧床期间,应指导其将肩关节尽量保持屈曲90度角,从而利于腕关节的背屈和肘关节的伸展。而对于行动不便者,护理人员应每隔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从而降低褥疮发生风险。

  6. 心理护理:①入院初期,患者恢复意识后,护理人员应利用自身沟通技巧,使患者保持平稳情绪,从而避免脑部血流加剧,引发血管收缩,加重病情程度。患者恢复平稳后,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安慰和鼓励,并告知患者有关疾病以及治疗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消除顾虑。②在初期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其针对性心理疏导,并为患者介绍康复成功案例,使其能够树立康复自信。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指标包含: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

焦虑、抑郁两个量主要由14个项目组成,其中每个量表分别采用7个项目实施评定,在焦虑量表中主要以突出神经症的神经症状为主,1.感到紧张、2.有些害怕感觉、3.心理具有担忧想法、4.能舒适的坐着、感到放松、5.由于害怕而发抖、6.具有动荡不安感觉、7.突然感觉到恐慌。而在抑郁量表评定中主要以抑郁、愉快感缺乏或者精神迟滞为主:1.依然乐于做过去喜欢事情、2.能看到事情好笑的一面、3.感到高兴、4.感觉到精疲力竭、5.对自身外表失去兴趣、6.怀着欣喜心情期待事情、7.能了解广播的电视各项节目,在量表中反向提问条目一共具有6条、而焦虑量表中1条、抑郁量表中具有5条,在项目评定中采取0分-3分评判,总分小于7分表示为正常、总分在7-17分表示可能有抑郁或焦虑症、总分在17-24分,表示肯定有抑郁或焦虑症,总分若在24分以上,表示具有严重抑郁症或焦虑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涉及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涉及计量资料,用±表示/T值检验,两组各项指标中(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存在差异,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对比2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观察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65.58±1.9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0.59±1.65)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2者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

运动功能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观察组

护理前

16.21±1.02

22.65±1.32

护理后

65.58±1.97

70.59±1.65

对照组

护理前

16.22±1.02

22.52±1.81

护理后

46.28±1.15

52.31±1.07

2.2 比较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

观察组100例患者和对照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相比较,前者更低,P<0.05。如表2:

表2:2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

焦虑

抑郁

观察组

护理前

14.21±1.31

15.31±1.54

护理后

6.55±1.21

6.22±1.21

对照组

护理前

14.26±1.35

15.85±1.32

护理后

10.19±1.64

10.16±1.57

2.3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2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100

72

20

8

92.00%

对照组

100

60

15

25

75.00%

卡方值

-

10.488

P值

-

0.001

  1. 讨论

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工作的实施者,也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人员,存在与患者接触多、交流多等特点,故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态度能够对患者健康以及医院形象造成直接影响

[8-9]。通过分析发现,缺血性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足、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患者自身因素,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事件防范不足:通过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发现,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认知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其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误会和矛盾。且加之多数缺血性脑梗死在疾病早期存在进行性加重情况,故此导致患者和家属丧失治疗信心[10]。而根据临床研究显示,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为引起医院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护理人员日常工作量结合进行分析,发现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负荷工作,导致其身心疲惫,且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个人情绪,比如厌恶、烦躁等等,进而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缺少服务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较差,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过程中存在淡漠、态度消极等,从而导致患者和家属在主观上认为自身未能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从而降低信任度,引起护患纠纷和矛盾,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增加。②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通过对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发现部分病例存在护理措施记录不全或缺失情况,比如患者的病情变化、体温、血压等,且部分患者生命体征记录与实际体征存在不相符情况。通过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回顾,由于工作人员时间紧迫,且工作压力大,导致其在进行护理记录书写时仅凭借自身记忆进行记录,从而导致数据资料不可靠,且个别护理人员记录内容不清晰,无法明确记录内容,对交班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十分不利[11]。③患者因素:由于多数患者未能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尤其在入院早期,多数患者处于用药期间,且疾病呈现进行性加重状态,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且加之多数患者存在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坠床和跌倒风险。同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患者丧失治疗自信,产生负面情绪,增加护患纠纷风险。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65.58±1.9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0.59±1.65)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100例患者和对照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相比较,前者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郭晓婷, 王秀琼, 李雅琴,等. 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4):602-605.

[2]陈擘璨. 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38(01):379-384.

[3]孔亚婷, 朱正庭. 年龄和高血压及糖尿病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s1):21-23.

[4]古楚儿, 彭刚艺, 应文娟, et al. 老年脑梗死患者社会化住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54(02):36-40.

[5]Wijdicks,E.F.M.,Sheth,K.N.,Carter,B.S. 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and cerebellar infarction with swelling: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 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culation,2014,45(4):1222-1238.

[6]廖薇薇, 陈日玉, 张和妹, et al. 整合医学诊疗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J]. 重庆医学, 2018, 47(26):120-123.

[7]崔艳红, 王海洋, 孙志娟. 脑梗死患者合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护理[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 25(S2):194-195.

[8]符晓艳, 王羚入, 邓月月, et al. 主动运动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11):31-36.

[9]孙叶飞, 詹娇阳. 循证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6(4):377-379.

[10]谢静. 奥塔戈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11):121-125+128.

[11]Yousuf,S.,Sayeed,I.,Atif,F. et al.Delayed progesterone treatment reduces brain infarction and improves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ischemic stroke: A time-window study in middle-aged rats[J].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2014,34(2):29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