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2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教学探究

赵芷艺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基础理论教学是保证学生能够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关键因素。鉴于此,音乐专业理论教学工作显得越发重要。文章主要结合音乐专业音乐理论教学问题,探讨音乐理论教学的有效策略。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of basic theory is the key factor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have higher music literacy. In view of this,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music special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music theory teac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aching of music theory in music specialty.

【关键词】高等院校;音乐理论;音乐专业;理论教学

Keyword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usic theory; music major; theory teaching

1 引言

高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革,所以音乐理论教学也对应的作出改革,以此来让高校教育以及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变化不断的现代社会,并且能让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国家对音乐方面更高的要求。才能够符合高校音乐教育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利于音乐文化和谐发展。采用多元化智能理论可以优化高校音乐教育单一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学习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对于音乐品味的多元化发展,适应全球化的进程要求。

2 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以及教育短板日益成为制约着高校音乐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忽视,在高校音乐教学环节中体现得十分明显。首先,有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开阔学习思路。任何音乐作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的,它直接体现了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形态。以中国不同民族的民歌为例,它的本质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体现。如果学生在学习民歌作品时,不能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不能对民歌当中所表达的文化形态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对民歌的掌握就只能够停留在表浅的状态。即使是学会了这首民歌的演唱法,也无法在其演唱当中传递出民歌当中的韵味。相反,当学生首先了解了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那么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设身处地体会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形态,更有助于他们及早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音乐技能的要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固然重要,但若不能正确地领会其要领,则实践也会沦为“野路子”甚至出现“盲人摸象”的局面。以声乐教学为例,其对于发音、吐词、气息乃至站姿等方面,都有着一套严谨和完善的系统。如果学生不能将这套系统当中的框架进行全方位学习,而只是通过一次次技能练习来“摸出”这套框架的话,那么学习的周期无形中就会延长,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相反,当学生具备了必要的音乐技能,则对于音乐技能的掌握,将有助于指导他们的技能学习,犹如给他们提供了“指南针”。这样他们在学习音乐技能和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以自己的理论功底作为指导,随时来验收自己学习当中的每一个阶段是否符合音乐理论的要求[1]

3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现状

3.1 过度依赖于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观念

由于过度依赖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观念。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只是涉及理论教学,这也直接导致课堂氛围不浓厚,学生对音乐所能产生的兴趣也大大减少。一味地灌注理论知识使得音乐教师的授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并没有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用。许多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过度追求理论知识的专业化,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不仅没有达到音乐教育的本质要求,也与当下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且缺乏活力的音乐教育模式和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引导学生对音乐鉴赏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反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意愿。如果没有深入挖掘音乐的本质与情感,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也是浅显的,学生无法从音乐的深层次中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如果缺乏情感与表现力,就自然缺失了促动人心的力量,教育模式的错误更是使音乐教学背离最初的目的。针对这些问题,音乐教育就必须要围绕音乐教育的初衷进行改革,并在周全考虑各个方面的前提下,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2 忽略学生的音乐基础

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进行了解,制定对应的备课材料。不能盲目地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课程讲解,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的话,就会造成无法理解或者掌握音乐课堂上所讲到知识点和技巧。例如,如果某些学生对识谱的知识相对薄弱,那就会造成在识谱过程中分不清楚每个音节的节拍难以掌握发音技巧。而对于基础知识没有理解到位的情况下,演奏的音乐将会出现四不像的现象,打击演奏者的信心导致学习音乐的乐趣丢失[2]

4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策略

4.1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推动音乐教学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的专业技能事关他们的发展高度和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多元化智能理论要求高校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专业技能。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立足师范、面向社会”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完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来教学。然后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根据学生专业开设不同的音乐教育课程,将音乐的人文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结合起来,增设更多的音乐选修课,丰富学生选修课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消除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非专业课程的思想,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技术培养结合起来,重组教学内容,倡导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4.2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学体系和教师个人专业高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系统性学习理论知识,且真正做到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弱。因此,通过合理增加课程比重和教学时间,立足于教学课程,加强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音乐表演课程学习或实践中的作用,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课堂练习的时间,有效调整音乐课堂结构和节奏,构建新型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为当前最紧要的任务。音乐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音乐实践又是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检验,在音乐实践中会产生新的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音乐水平,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就意味着乐理知识的运用到位,所以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是提高乐理知识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4.3 培养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

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音乐素养教育要求,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师自身提高音乐素养也能更好地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学生音乐思维形成的指引者,是学生音乐素质形成的指导者,教师自身言传身教都能影响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才是音乐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应当重视加强对教师音乐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师个人来说,在平时要加强专业的学习,提升自身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让学生的光明未来得到保障[3]

4.4 创新多元化智能理论的教学手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高校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音乐教育经验。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课堂,开展一些音乐教学游戏或者比赛,或者让学生搞音乐剧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在小型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又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教师还可以将大家组织起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的音乐演出活动,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做好配合,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组织和表演经验。在地方、社区、学校有文体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音乐专业技能水平。

5 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音乐专业素养,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加强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意识,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学习效率,有针对性地设计音乐教学方案,将理论知识融入日常演奏和练习当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软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意识到音乐理论知识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媚娜.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5,1(8):101-102.

[2]宋安宁.浅论高校键盘专业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8,38(01):62.

[3]李莹莹.新课改下中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J].黄河之声,2018,7(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