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背景下的土地用途分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背景下的土地用途分类

张艳

临沂市河东区自然资源局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是为了将我国国土资源合理有效的进行利用,并有计划的进行开发使用,通过采取统一登记、统一管理、统一监察等方式实现自然资源开发的合理合法,以保障所有人的经济利益。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根据法律法规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详细的描述了土地类别并明确土地的使用方式,以便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字:自然资源;土地分类;土地用途

土地管理、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是土地用途分类的主要目的,也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来实现土地用途规划。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逐步地去分析探讨。

一、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内容分析

1、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

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众多,各个部门对于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基础数据由于调查标准不同,使得调查工作会出现重复,导致数据准确性不够,所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首先要统一资源分类、坐标体系、测绘规范和数据格式;其次确认调查主体,统一课题要求以形成符合要求的课题调查报告。

2、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要进行确权登记,统一确认产权体系,对土地、水流、森林、草原、海洋、滩涂以及矿产资源等确认权属,统一颁发产权证,确认所有人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自然资源产权,确认所有人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入股等权能的统一,构建不动产登记中自然资源登记统一平台,实行自然资源的登记颁证和公告公示,保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法治化的公证公开。

3、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

为了实现全民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需要开展统一的资产评估、资产处分和统一的合理分配收益。这就要首先要统一全民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其次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资产评估编制和核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从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负债和自然资源净资产的三大要素,来衡量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和所有人的权利和利益;再次建立自然资源市场化,合理的进行流转、处置,统一处置自然资源资产;最后资产收益的统一分配,建立生态补偿、增值收益调节金、转移支付等资产收益分配机制。

4、自然资源统一监察监管

自然资源督查统一行使监管,实行统一监测预警、统一执法督察、统一查处等,统一建立全面覆盖、全程监管、实时预警的监测预警机制和监测手段,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监察力度,进行统一有效整改,将责任追究落到实处,建立赔偿机制,并建立公检法、审计等政府部门之间的移送协调工作。

二、土地用途分类标准

土地主要分类有:土地的现状分类、土地规划分类、土地现状与规划相同的分类、土地分区。

1、土地的现状分类主要根据土地、森林资源、草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分类,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等标准。

2、土地规划分类是依据政府部门规划设计使用的土地分类,其中的标准依据有《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

3、土地现状规划与分类,主要依据《林地分类》、《湿地分类》的标准对林业和湿地进行调查、统计、监侧、管理和规划设计。

4、土地分区主要由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土地用途分区、功能分区、城乡建设分区组成。

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土地分类的分析

1、土地用途的统一

对自然资源中的森林、草地、耕地、沙地、水系等进行统一登记管理,进行规划分类并建立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分类管理,同时进行土地监测-评估-管控,为城市建设打好基础,实现土地用途的统一管理。

2、土地用途分区的统一

土地用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所划定的 “三区三线”进行分区,三区包括生态、农业和城镇三大空间,三线是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大生态保护。根据土地用途分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指导和管控,土地用途分区在一定区域内对土地用途起主导作用,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方向。

3、土地用途统一分类

通过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以土地用途的主要功能作为土地用途分类标准,在土地使用过程中依据土地的用途分类进行管理、控制,避免土地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用地冲突。

四、土地用途分类的建议

1、对于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确定

根据土地性质将土地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主要确定水库水面、城市绿地、沟渠等土地的“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属性。

2、根据用途区分城镇、农业、生态的土地分类

总体规划城镇、农业、生态三大分类,从科学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层面出发,将建设用地分为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和其他区域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分为农用地和生态用地。

3、总体规划管理、控制土地分类

对城镇和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公用管理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居住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其他区域建设用地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等;农用地以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等进行划分;生态用地划分为:林地、草地、水流、滩涂和荒地等。

4、更加细致的规划管理土地分类

可以将城镇和村庄建设用地中的公共管理设施用地做进一步的细分,细分为教育用地、医疗用地、政府办公用地等;将生态用地中的林地进一步的细分为林地、未成林地、苗圃等。

5、以自然资源管理为主导的土地分类

为了进一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以自然资源空间的管理、用途为核心做更进一步的土地分类,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土地的经营管理进行细分;农用地可以通过土地耕作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生态用地通过自然资源产权管理,保障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收益分配进行细致化的分类。

结语: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下,将土地用途进行分类,一方面可以解决自然资源的产权定位不准、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土地用途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好自然资源的合理运用,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产权的确定使土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实现了土地的经济价值,土地用途分类机制的不断完善为今后的土地使用提供了合理化的使用建议。

参考文献:

[1]闫保银.基于土地资源调查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No.732(22):291-292.

[2]蔡英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背景下的土地用途分类初探[J].低碳世界,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