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和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和相关因素分析

李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心内科 新疆省 奎屯市 833200

摘要:目的:研究心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为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本院心内科治疗的60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将相关的信息及数据进行统计比对,总结病因并积极探讨防治策略。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心内科疾病会因为多种因素出现心源性猝死,老年患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的几率较大,其中受原发病的影响最为关键,从发病的时间方面分析,有65.00%(39例)的患者是在入院后的第二周或者第三周猝死,有43.33%(26例)的患者是在夜间零点以后发病;所有患者从发病到猝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易受冠心病等原发病的影响发生心源性猝死,在治疗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自身特点进行风险评估,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情绪的疏导以及健康教育等,以合理控制诱发原因,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比较迅速难以控制,因此致死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是突然性的,没有明显的预兆,猝死会使患者的心脏出现心跳过快或者导致心室颤动等失常情况,心肌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在短时间内危急患者生命。心内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有较强的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弱,发生风险的几率更大,在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由于发病无法预料,因此预防措施往往不全面,临床对此病的检测还欠缺精准的预测,导致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还容易引发患者家属和医院之间的纠纷。想要改善这种状态,就需要了解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完善治疗过程中的监护内容,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是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治疗疾病且发生心源性猝死的60例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最大的为88岁,平均(73.16±4.27)岁,男29例,女31例。患者在住院之前均进行了全面检查确诊为心内科疾病,比如CT或者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与症状相符。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合理的药品干预,并对其体征进行密切监护,给予科学的护理。

1.2方法

对患者的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基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习惯、情绪等,病情资料包括各项检查的结果、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尸检报告等。将相关信息进行量化,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原发病的影响

所有患者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且均有心脏类疾病,占比最高的是冠心病患者,比例为28.33%(1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比例稍低为16.67%(1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占比为15.00%(9例);扩张型心脏病患者的占比为13.33%(8例),肥厚性心脏病患者的占比为8.33%(5例);而心内膜炎或者心肌炎等其他心脏类疾病的占比都比较低。此外患者资料显示,心内科患者如果有合并高血压症,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会明显增大。

2.2患者自身情况

根据资料的内容记载,60例心内科老年患者在发生心源性猝死之前情绪波动过大的患者有38.33%(23例),在自身因素中的比例最高,证明情绪不稳定易影响心脏功能发生猝死,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情绪并加以疏导;有剧烈运动的患者占26.67%(16例),证明心内科患者不易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医护人员要叮嘱患者适当运动;还有部分患者存在长期吸烟、饮酒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2.3发病时间与死亡时间特征

从发病的时间方面分析,有65.00%(39例)的患者是在入院后的第二周或者第三周猝死,有43.33%(26例)的患者是在夜间零点以后发病;所有患者从发病到猝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3讨论

心内科疾病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较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源性猝死人数越来越多,在心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监测迫在眉睫。本次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最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其次是患者的情绪波动过大或者运动过量等,均会诱发心源性猝死。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评估患者原发病的猝死风险,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诱因,同时加强对患者体征的监测,尤其是夜间做好急救准备,及时为发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此外,给予患者全面、科学的护理,加强对患者情绪的疏导以及健康教育等,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心源性猝死的发展较快,患者在猝死前期会出现乏力、胸痛、气促、心律失常、持续性心绞痛等情况,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其心脏会瞬间骤停;终末事件期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比较明显,会无征兆的瞬时发生心脏骤停现象,而患者在此前的数小时内心电活动的改变比较显著;心脏骤停期患者意识会突然丧失,会有惊厥伴随,心音和大动脉博动消失,血压检测不出和呼吸停止,或呼吸呈叹息样,瞳孔放大;大多数患者脑部会在心脏骤停后的4~6min内产生损害,且不可逆转,然后逐步转化为生物学死亡。

本文通过研究可知,心内科220例患者中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60例,发生率为27.27%。其中入院后2~3周死亡的患者占比例最大(42例);白天猝死患者占比较大;病情恶化后1h内猝死的患者占比最大。因环境、精神和交感神经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副交感神经在夜间具有一定优势,早上醒来起床后交感神经逐步开始占优势,血液、血压和冠脉在紧张的交感神经作用下容易凝固、升高和痉挛,加上血栓、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因素的制约,患者的儿茶酚胺浓度和交感神经活动会因此增高增强,进而减少了冠脉血流量,突然大量聚集的血小板增加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另外患者死亡率较高是在入院后2~3周内,主要是基础疾病后会有前驱期,入院2~3周内会因基础疾病和并发症共同作用而造成。

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都伴随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同时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也会对患者心脏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可知,心源性猝死冠心病、高血压及风湿性心脏病是主要原因。如果患者心肌缺血会导致各层心肌的离子通道及电特性发生异常,导致电流不稳及出现电位差,进而增加了自身或异位节律性,进而出现心律失常。较长时间后交感神经也会出现重构情况,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源性猝死。如果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也较易发生心律失常,也是其猝死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患者在心室或室颤停搏后存在更高的猝死概率。心源性猝死因素中心室肥厚属于一个比较独立的危险因素,心室肥厚的主要诱因是高血压,相关文献研究指出,如果患者患有心室肥厚,其发生促猝死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概率会增加。心室肥厚会导致室性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进而增加了血管阻力和心排血量,受增加的心室压力和容量的共同作用,会引发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知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是引发心内科老年患者出现院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所以医护人员应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并对患者加强监护和指导,可使其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张凤斌.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25).

[2]李迪,潘雪琴.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临床原因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7(s1).

[3]张霞.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5):2822-2822.

[4]于亚梅,余云华,韩贺东,等.性别差异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11):1075-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