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攻击性行为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春风化雨润心田——攻击性行为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刘秋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学校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目前小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表现出来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学生小恒的案例,分析导致其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对症下药——冷处理,及时干预其错误行为,实施感情联络,帮助其父母改善教育方式等方式,帮助学生转化其行为,同时总结经验,给同行一些借鉴。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案例 原因 方法

一、背景

小恒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调皮大王,打架、捣蛋无所不干,每一次“事件”基本上都与他有关。不要说老师看见小恒头疼,就连小朋友也拒绝和他一起玩,因为他“老是要欺负人”。小恒在班上学习成绩很落后,就是专门爱欺侮别人。他上课喜欢做小动作,揪前排女生的头发,起立时故意将旁边同学的椅子拿开。下课时,他也非常喜欢恶作剧,如有人从自己身边路过时,装做不注意把脚伸出去绊倒别人;同桌一个女生弯腰捡东西,他趁机拿笔戳她的内裤……受了欺负的小朋友要是敢跟老师告状,他便怒目而视,咬牙切齿,一副“你等着瞧”的架势。

二、实施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原因

小恒表现出来的是攻击性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由于不良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表现出来的用语言或身体去伤害他人的一种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人(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遥诬蔑)。具有这种行为倾向的儿童,表现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冲动、鲁莽,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他们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峻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根据资料记载,以及对小恒多方面的了解,我对导致小恒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总结如下:

1.家庭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意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到教育,而是在惩罚中学会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父母如何对特他们,小恒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小恒的爸爸文化程度不高,妈妈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每日牢骚满腹,对谁都不满,孩子有错就打,本来家长就有轻微的暴力倾向,爷爷奶奶呢,对这个孙子更是顺从,小恒耳濡目染,就形成了和家长一样的价值观。

2.社会因素

生活中的小恒,常常受到不良环境刺激的影响。而当今的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游戏机、报刊等,充斥武打、凶杀等暴力行为,给他间接提供了学会攻击性行为的模仿范例,影响极坏。小恒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小恒经常观看有暴力行为电视节目的儿童,易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另外,与同伴冲突也是使他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

3. 心理因素

自卑、妒忌与骄横是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小恒由于长期得不到成人的赞扬或关心,认为自己笨、很丑,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妒忌同伴,于是,常常产生攻击性行为。如绊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等。在学校,看到别的孩子有一些特别的玩具,自己就悄悄地拿了同学的东西,要么藏起来自己玩,要么就直接毁坏或者丢了。

(二)全方位关注,各个击破

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给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他本人得到更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对待小恒这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要及早加以治疗。

1.遵循冷处理原则。具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冲动,情绪容易走极端,所以,在面对小恒的问题时,我遵循了冷处理原则,待他激动、亢奋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辅导。

2.及时干预他的错误行为。小恒一直喜欢捉弄班上的小胖,一下课便跑到小胖座位去,叫他“胖子”,这种情况,我会第一时间去制止小恒,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一来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要讲“口德”;二来与他分析事情可能导致的严重危害!

3.实施情感联络。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信任,这是我当班主任多年的经验积累。在生活和学习中,我都会主动关心小恒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心他在课上或者课余的各种表现,他生病时,关心他,问候他,让他感受到我是在真心带他,为进一步的辅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4.指导他学会宣泄情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及时地用正确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我悄悄地告诉小恒:当你想捉弄别人时,你可以选择画画(小恒画画不错),把你开心或不开心的都通过画画表达出来,等你画好后,老师还可以让你去参加比赛;当你因为对别人不满而握紧拳头时,你看看讲台,老师在看着你;当你兴奋得不想上课时,你可以选择告诉老师,老师带你去跑步……

5.帮助其父母改善教育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并提供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导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打骂甚至是无原则的测爱,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通过与小恒家长的频繁沟通,了解到:原来从小到大,小恒的父母对他的管教方式都是比较简单粗暴的。于是我建议其父母:当小恒犯错误时,不要着急这打骂,要学会跟他定规矩,定奖惩方案。

6.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小恒攻击行为的背后往往掩盖着对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信心不足或者自卑倾向,因此,我在深人了解其内在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条件,使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获得成功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鼓励他参加绘画比赛;给机会他参加运动会,当他获奖后,在班上郑重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利用小组合作的契机,鼓励他回答问题,为小组加分,让其他同学知道,他也不是一无是处,帮助其树立信心,让他将旺盛的精力放在恰当的事物上。

三、实施效果

通过接近一年的跟进教育,小恒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但是在课堂纪律、课余表现以及和同学的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同学也开始和他交往了,他的家人也能明显感觉出他对自己确实是在控制。今后我会继续对小恒进行教育和跟踪,以期望看到其更明显的进步和更优秀的表现。

四、经验总结

(一)说“爱”,不如说“尊重”

现在有许多教师大力鼓吹爱,以为只要学生从根本上懂得了爱他人,各种矛盾就都迎刃而解了。许多老师一遇到学生发生矛盾就给学生讲团结友爱的故事,甚至“爱敌人”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是这种教师很像布道的牧师。我以为这是过于天真的想法。世界上并没有抽象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们不是先懂得了爱,然后才把这个原则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的,恰恰相反,人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境中体会到了爱的情感,才逐渐把它们升华成某种抽象的东西的。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有位哲学家说过:如果某个办法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它肯定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我想这话有道理:如果某种药包治百病,我差不多就可以认定,这东西实在不是药。虽然我承认爱的鼓吹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可以为解决问题创造一定的心理氛围,但是对爱也不是万能的。常常和家长聊天,讨论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对待不同的孩子,我会给出不一样的建议,同时也会温馨提示家长,老师说讲的方法,你可以尽管试试,但未必能凑效,孩子在不断地变化着,我们也要变换着法子去配合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家庭行为疗法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J].张田,傅宏.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1)

[2]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 赵祝.云南师范大学 2013

[3] 儿童攻击性行为成因探究[J]. 王正妍.经营管理者. 2013(2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