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视域下孟子对教育问题的论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3

沟通视域下孟子对教育问题的论述研究

任艺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孟子的哲学思想中蕴含极其丰富深刻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探寻、合理运用。孟子提倡沟通对话的教育方式,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根据受教育者接受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亦或是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

Abstract: Mencius’ philosophy contains extremely rich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thoughts which are worthy of our exploration and rational use. Mencius advocates the educational way of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and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objects and contents. This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an be taugh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of the educated, or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s of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关键词:孟子的沟通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Keywords: Mencius’ thought of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object; educational content

1 孟子思想中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归宿

1.1 孟子思想中教育思想的起源

孟子曰:“人皆可以成尧舜”,(《孟子·公孙丑上》)强调了人人可教,学则有成,成必为圣;又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说人们本来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良能和良知,只是都有意无意地丢掉了,教化其实就是把这些好的素养重新找回来罢了。这些论述已经道出了孟子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起源。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讲述了一个“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并引出了“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善良本性人人皆有,与生俱来,并非因为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利益而存在。教育的意义就是要帮助人们重新找回“不忍之心”,启发人们捕捉四端,开启四心,扩而充之,为善人,做善事,行善政(《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这种善性“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想要这种潜在的善端成为真正的善, 在现实社会中就需诉求于教育。孟子的教育学说有两大要点:第一,孟子深信人性本善,所以不主张被迫和灌输教育。第二,本着人性的善被隐藏,就要充分利用教育使本来的善性发挥出来。

1.2 孟子思想中教育思想的归宿

孟子生活在篡夺兼并、战火连年的苦难时代,当时的国家、个人,一切活动都着眼于现实功利的获取。孟子的教育思想旨在重建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扭转时代风气。所以他针对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提问,答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足以看出孟子教育思想的归宿——推行仁政,平治天下。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性善论”基础之上的。他把性善论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每个人都具有“四端”,而且它们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道德禀赋。孟子的“四端”之心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但这些善端是不完整的,需要后天进一步进行扩充,使之完善。通过后天的教化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道德情操,做一个能够为社会服务,对社会有用之人,从而不断的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通过对人的教育,达到推行仁政,平治天下的目的。

2 孟子基于沟通视角对教育问题的论述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起点,以推行仁政、平治天下为目的。孟子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沟通、对话,利用交流的方式传播教育内容。孟子从“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出发强调“知言养气”对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对象以及效果等方面的作用。“知言”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所言”,深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究竟要表达地是什么样的观点;同时还要做到“善知言”,善于利用沟通、对话这一方式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针对孟子的教育思想从沟通视角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2.1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沟通

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孟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针对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生活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孟子提出了五种不同的教育沟通方式。“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具体是指:五种不同的教育沟通方式,有像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培养思想品德的,有发展才能的,有答疑解惑的,还有凭借流风余韵为后人私自学习的。孟子认为人虽然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修养的不同,会变得各有差异,因而在教育时要因材施教,从教育教学层面出发,孟子认为,“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己矣。”对于不动脑筋、懒于思考者,不应去教诲,应让他自己去思考,对那些不屑于教育的人应不施以教育沟通或拒绝沟通,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法。孟子的这种教育方法,可称为“不教之教”。从道德品质层面出发,孟子提出,针对全体修养好的学生,只要稍加点化便能感通,就如及时的雨露润泽花木一样;针对那些长于品德修养的学生,重点加以熏陶、培训,使其成为德行完全的人;针对德行一般学生,则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解惑释疑的工作。

2.2 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进行沟通

孟子指出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控,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沟通方式。“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这里孟子强调,如果要让别人明白,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明白,如果作为教育者自己本人还是糊里糊涂,就不可能让别人明白。所以教育者首先要明白教育内容,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才能选择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传播课业。孟子提出针对复杂的教学内容,教育者首先要做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所谓博学反约,说的是广博的学习,详细的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首先要求教育者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弄懂问题,再将问题归结到简约的地步,然后用沟通、对话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问题的要义。余家菊先生认为:“不博学而徒凭空悟者,非笃实之学;博学而不能解说,乃强记之学。”固唯有正确处理博学与详说的关系,才能使深刻的道理明了于心,从而才能真正达到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高境界。针对一般的教学内容,孟子提出:“言近而指(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导)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这是说教人者必须做到言词浅近而意义深远,这叫善言;操守简要而又影响广大,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辞,讲平时常见的事,道却在其中。“言近指远”主张用形象化的语言、事例去阐述深奥的“大道”,深入浅出,由近及远。孟子强调只有做到“言近指远”,教学才能获得切实的效果,学生为学才能融会贯通,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3 孟子的沟通教育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借鉴孟子教育中的沟通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即教学要有具体针对性,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在性格特征、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性差异而相应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与学习兴趣,达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效果,致力于化解教学中共同需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孟子认为“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不同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育者要深入到受教育者当中,了解其精神需求,并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精神需求及教育要求制定沟通内容,并通过恰当的形式和一定步骤来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与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良性互动。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应制定相应的谈话内容,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在选择方法时,要注重其参与性和互动性,应当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平等相处、忠诚相待,寻求双方的共同话题,给受教育者一个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在互动中了解对方的思想、感觉和看法,为受教育者剖疑析难、指点迷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3.2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传授方式

孟子认为教育者首先要做到“善言”,针对教育内容的不同提出了“博学反约”、“言近指远”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阐述某一道理时,首先要将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然后相互佐证,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由博返约,以简驭繁,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提炼出来,达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言近指远”的教学方法,主张用形象化的语言、事例去阐述深奥的“大道”,深入浅出,由近及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需要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艺术,有意识地去加强训练,用真情和真理打动说服者。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上,学会适当运用幽默艺术,通过语言或者文字上的幽默,避免冲突,化险为夷,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调控和缓解情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家菊.孟子教育学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虹钢.孟子——民本雄辩的哲学巨著[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智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黄坤明.提问孟子[M].上海:中西书局,2012.

[5]胡玥.《孟子》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