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余跃泳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

摘要: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其对于资源利用与地区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绿色可持续战略部署下,矿产资源开发也逐渐朝着高效益、低成本的方向转变。论文主要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Abstract】 Mineral resources are an important energy foundation in China,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deployment of a green and sustainable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wards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s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矿产资源;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矿产开发

【Key words】mineral resources;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mineral development

1 引言

中国的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矿产总量上是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但是给矿区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同时也给矿山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我国如今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包括铁、铅、煤等30余种,在煤炭资源上的储备量已经达到了两亿多吨,是全球第一批重点产煤的国家之一。通过分析矿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事宜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和研判,并就相关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必须加强矿山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

2 我国矿产资源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了保证能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原则。经过不断的改进及探索,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取得极大进步,并获得推广,矿产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废钢及废旧有色金属等的回收率均明显提升,在综合利用中稀散元素和铂族均源于此。30%的硫酸原来来源于综合回收的有色金属生产环节,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利税及产值在全行业中占到10%。同时与煤伴生的高铝黏土、高岭土、油页岩及瓦斯等也被矿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作业环节中的粉煤灰及煤矸石等也得到加工利用,部分伴生元素的回收水平及回收率达到国际水平。在此环境中,矿产资源综合评估及勘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受到政策、经济及技术等的影响,其利用水平同国际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利用潜力较小。尤其是受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等的影响,许多经济政策调整相对滞后,导致许多区域的滥挖乱采问题较为突出,采富弃贫现象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矿区的环境,并且导致了矿产资源的浪费。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增速仍保持在高速态势,消耗的矿床资源量持续增加。相关研究对矿产资源供需进行预测,预测2020年大宗矿产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且缺口不断拉大。其中铁矿石和石油的缺口仍是最大,分别为5.13亿吨和3.5亿吨,其次是氧化铝、锰矿、钾肥、铬铁矿、铜及镍等,其缺口量预计分别为800万吨、710万吨、600万吨、350万吨、308万吨和10万吨。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显得十分重要。

3 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对矿产资源开发有效性造成影响,不仅与基础资金储备不足等有关,同时还受到技术人才缺乏以及地质勘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必须要对此有足够重视。具体如下:第一,矿产资源勘查以及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目前,我国的矿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对矿产资源勘查以及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矿产开发单位没有制定详细的勘查计划,勘查人员的目标不明确。地质勘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知识体系以及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初步测量、设计以及技术运用三个方面。但是目前部分矿产开发单位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勘查人员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勘查技术不高,缺乏对先进勘查设备的运用能力。在勘查的过程中没有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使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的情况。第二,勘查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缺乏完善的勘查管理体系。矿产勘查工作需要勘查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矿产勘查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复杂。但是目前部分矿产勘查人员的专业性并不高,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能力不强,因此为矿产开发所提供的数据不具有实用性。其次,部分矿产勘查单位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矿产勘查工作的效率不高

[1]

4 矿产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方法对策

4.1发展循环经济

新时期、新环境、新经济,诞生了新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同社会、同资源、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企业发展同政府支持紧密相连,所以要积极制定企业、政府共建的新措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实现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拓展其产业链,形成产业融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的资源,拓展其废弃物利用渠道,并利用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各产业间形成互为市场、相互支撑的态势,从整体上降低其生产成本。

4.2树立矿产开发的环保理念

世界的矿产资源在今后会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而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当今的环境事宜,但是对中国而言,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那就是矿产资源的可供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发展中,且人口相对密集,工业化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要大力寻找矿产开发的区域,并使矿产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国家也在鼓励矿区人们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坚持走永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树立矿产开发的环保理念可以达到很好的环境治理效果[2]

4.3做好地区矿产勘查

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也需要分为两个方面:地质问题和矿产资源勘查问题。结合地质来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较好的方法。如何来分析地质地貌,这就需要以当地地质为基础,提升地质勘查的创新手段,增强科技实力,力争完成通过当地地势地形,寻找到矿产资源。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与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冲突,针对这种资源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落后的情况,就更要加强对地质矿产资源的有效勘查,使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这也是我国经济稳步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4.4建立绿色循环矿业示范区

矿产资源绿色循环开发工作的开展,可于矿产实际开发情况相互结合,制定科学合理措施测量,使资源浪费等问题得到控制。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分布较为零散,为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需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建立绿色循环矿业示范区等,注意对矿区的分类,维护矿业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引导方面出发,就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解决策略,确保矿产开采人员对其工作有足够重视。绿色循环矿业示范区的建设,做好矿产资源技术方面引导,能够更好地维持企业持续稳定运行。针对矿产资源技术引导,可使用安全环保绿色公益,严格坚持再勘查和再利用等原则,促进矿产资源利用率的提高[3]

4.5依靠科技手段降低矿产开发成本

从矿产开发的环境治理角度出发,要对地球的演化规律和物质迁移加强研究,还要结合矿产开发的环境治理,做到两者的综合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矿产开发的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矿产开发的效益。从矿产开发的广义角度出发,可以用矿产资源代替开发技术,矿产业的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降低矿产开发的经济成本,还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矿山业可以将矿产开发有些方面进行产业化处理,产业化是矿山业扩大经济效益的最佳措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实现环境治理。综上所述,国家要加大力度依靠相关科技手段来降低矿产开发的成本,从而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煤矿产业深入发展环保循环性经济,以实现生产作业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的协调性。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与发展,迎来了崭新的经济发展局势。在未来发展中,相关政府部门与煤矿企业还需要重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正确的方法,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同时,推动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切实提高矿产事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甜.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政策工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2]王海栋.探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2985.

[3]郭勇,应方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分析与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