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藏族舞蹈的训练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高中藏族舞蹈的训练方法研究

闫春玲

榆林市第二中学 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在现阶段的高中舞蹈教学过程中,藏族舞蹈乃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藏族舞蹈的形式非常多样化,且种类繁多,不同的藏舞形式表达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因而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训练方法的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有效的突出藏舞的特色,从而加强学生对藏舞舞蹈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这对于发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特色舞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高中藏族舞蹈的训练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中藏族舞蹈;训练方法;研究

藏族乃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为庞大的一个民族,其历史非常悠久,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还衍生出了独居特色的民族风格以及文化背景,藏族人民的性格非常的朴素、善良、乐观,且每一个藏民都能歌善舞,这就为藏舞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颤膝作为藏族舞蹈的最大特色之一,无论是踢踏、弦子,还是锅庄舞都是离不开这个颤动的,因此我们需要将其分为“碎颤膝”“软颤膝”“硬颤膝”三种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作协调性,促使其舞蹈整体感得到提高,能够将藏舞的美凸显出来。

1、藏族舞蹈种类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2、藏舞膝颤训练方法

通过加强学生在藏舞教学中的下肢训练程度,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协调性,促使学生的舞蹈表现感增强,美感提升。同时教会学生对速度、力度进行良好把控,也可以帮助对不同舞姿的敏感度增加,促使其舞蹈表现准确性增加,进而对学生学习其他民族舞蹈带来促进作用。藏舞的膝颤训练主要可以分为“碎颤膝” “软颤膝” “硬颤膝”这三大训练方式,通过训练可以促使腿部肌肉在膝颤时承放松状态,进而极大额提升了学生膝部的柔软性。

“碎颤膝”的代表训练是踢踏,膝部上下运动的频率快,膝部松弛而富有弹性,使得踝关节灵活敏捷。刚达是整个踢踏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训练有助于脚的灵活性与脚下的感染力,可以通过膝部的颤碎来带动脚掌交替的离地15°。熟练后,可以把两只脚交换地吸到另一只脚踝处,没有吸起的脚则继续同时做刚达,实际就是第二基本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学生把握“膝部的颤动要有跳跃感”,用这强烈的字眼来表达自己要教学膝颤的意图,让学生能够很快地领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软颤膝”要求膝部有柔韧性,刚劲有力像一根永远折不断的橡皮筋。弦子舞就属于这种类型。“弦子”藏语称“嘎谐”,又称为“谐”“叶”“巴叶”等,意为圆圈舞,属藏族三大舞种之一。它流行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藏族聚居区,以四川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这里古代属白狼国地,白狼国的“白狼歌”是一种诗、乐、舞一体的礼仪歌舞,巴塘弦子为其后世遗风。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弦子舞要求膝部连绵不断,既松弛又有控制的微颤是其内在的动律核心。膝部的柔软性、连贯性与控制性能力的训练是弦子舞的关键,如三步一抬,如果膝部训练没有达到,虽简单也无法做出它特有的韵味。弦子舞乐曲委婉,动作舒逸,它最大的特点是长袖,随着动作的舒展与洒脱,长袖如流水般在四周流动。弦子舞有含蓄典雅之美、舞步轻盈圆润、活泼流畅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很好掌握膝部的问题,那体现女子之美的弦子舞就如同嚼蜡般没有飘逸的味道。

  “硬颤膝”基本上是双膝一起颤动,身体随着膝部的颤动而上下起伏,锅庄舞同样是藏舞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训练难度最大。锅庄舞也称圆圈舞,它以屈伸为主要动律,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停顿、躯干、上肢随步伐而动,具有块状的整体感,表现藏舞一种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锅庄又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农区锅庄大体都是表现为弯腰前俯,上身前颤的动作。主要动作多以脚步的踏跺、交叉步进行为主,达到高潮时发展为跳跺、跳踢、下跪等大幅度的动作。训练学生时,要让学生活动起来,注意膝部的柔韧性和控制性,尽量使动作做到最大幅度。牧区锅庄的特点是比较粗狂豪放,双臂比较自由、解放,动作幅度大,动律是悠、点、拧、甩、摆、跺、踢等,其中韵律核心是“悠”,如“悠撩”“悠蹲”等,“悠”和“颤”动律的速度快,强化身体各部位的动律特征和有机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藏族舞蹈的训练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注重踢踏、弦子以及锅庄这三种藏舞形式的教学,它们都是以下肢运动为主,因而就可以通过开展“碎颤膝”“软颤膝”“硬颤膝”三种训练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促使学生的整体配合感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有效的凸显这些藏舞的风格与韵味。

参考文献:

[1]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A]. 旦智道吉.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C]. 2020

[2]藏族舞蹈的文化特性及其艺术价值[A]. 嘎珍.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八)[C].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