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 资助育人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以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增强高校 资助育人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以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为例

龙跃莲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学工部 河南新乡 453003

摘要: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对资助工作育人价值的挖掘,如何更好地将资助育人与立德树人相融合是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从细化资助育人考核机制、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培养受助学生主体意识、提供多样化的公益文化服务活动平台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展,进一步增强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资助育人;实效性;路径

随着我国多元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逐渐完备,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除了经济上的资助之外,我们更要传授给学生解困的根本方法,要重视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资助育人不是简单的说教过程,也不是开多少次会就能够解决的,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实效性。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新途径,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新载体,努力挖掘资助工作在育人中的新作用,以期真正达到自我解困的终极目标。

一、资助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决学生一时的困难,而是激励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只有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受助学生的自理自育自立自律理念,才能真正建立起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通道,最终让受助学生同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同样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同样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并且能够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年3月,通过问卷星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在校生进行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问卷”随机调查,共3017名学生参与了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目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从而为进一步完善育人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一)资助育人效果不理想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并未发挥教育学生、引导心态的“育人”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62.37%的学生认为是不重视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发挥,48.92%的学生认为是不懂得落实“育人”的方式方法。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学校在资助工作中已经为实现育人的目标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重视程度、方式方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勤工助学缺乏深度广度

勤工助学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资助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目前学校虽说出台了《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但相关系部只是把勤工助学作为一种经济帮扶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内在的育人价值。岗位设置比较单一,主要侧重于事务管理型、环境整理型,很少涉及技术服务型,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比较少,深度有待挖掘,广度也有待开拓。

(三)受助学生实践主动意识不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现任或曾任的职务”时,46.22%的困难生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当被问及“如果您没有参与竞选或担任过学生干部,主要原因是什么”时,40.25%的困难生认为是能力不足、竞选失败,37.43%的困难生认为没有兴趣,37.08%的困难生认为是内向自卑、缺乏自信。可见,困难生在参与竞选类活动中还是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心理上存在自卑情绪。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但会产生思想问题的可能性,还会对外部事物过度敏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将来顺利步入社会。

(四)公益文化服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时,70.3%的学生认为种类范围较小,参与人群有限,53.83%的学生认为活动宣传力度不够,46.8%的学生认为缺少有效监督,活动实际效果不佳,45.87%的学生认为活动缺少比较吸引大学生的点,44.05%的学生认为缺少有组织性的平台,无法长期参与。可见,学校的公益文化服务活动平台缺乏长效机制,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参与学生范围比较窄,内容也欠缺创新性,无法吸引学生眼球。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回馈社会的精神品质,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社会阅历和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增强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一)细化资助育人考核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构建规范系统的资助育人工作考核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资助育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计划,学校应从工作目标、育人理念、决策思路、具体举措、评估激励、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将资助育人工作细化,为进一步落实落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学校每年对各系的资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是很好的措施,做得好还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有助于提高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拓展勤工助学空间

目前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类型的单一现状,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就是打扫卫生、分发钥匙、送送资料等事情,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还看不起那些任劳任怨的学生。学校应该多关注勤工助学学生工作情况,多挖掘勤工助学正能量,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劳动之星看齐,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要积极拓宽勤工助学岗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特长,提供多层次的岗位类型,组织各类相关技能培训,适应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工作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三)培养受助学生主体意识

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是学生,老师起着“辅”和“导”的作用,因此调动受助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与温暖;辅导员坚持每天走进宿舍、走进课堂,不定期与困难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情况。这些都是很好的育人方式,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学校可以统筹协调,在学生干部中设置一定的困难生比例,让他们主动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困难生骨干,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带动其他困难生共同进步。

(四)提供多样化的公益文化服务活动平台

为克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存在的短板,学校制定学生“第二课堂”成绩积分制度,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类社团的作用,完善组织架构,从院至系,吸收更多的困难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主体性,学生自发组织了义务维修、支教、看望孤寡老人、随手扶单车、文明督导、绿色环保、公益文化进社区等各类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络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多支社会实践团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特别地,学工部学生工作助理中心组建的“传爱心火炬,筑我中国梦”支教团队连续三年荣获了全国百强实践团队荣誉。这些活动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加了社会阅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也更坚定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每年的困难生数量基本占到了学校全体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学校应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树人工程来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解困能力,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子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崔杰.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管理,2019(4).

[3]兰凯.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本文为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017年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四自教育’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研究”(编号:XG201704010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