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音乐艺术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探索

伍丽仪 焦星海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8

摘要: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趣味性和亲和力,才能有望提高思政理论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师生共建“同频共振”的思政课堂。

关键词:思政课 音乐艺术资源 实践探索

一、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普遍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学生 “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普遍表示获得感低,思政课成为“最难上”的课程。艺术类高校的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原因有:(一)文化基础差。艺术类院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比同等批次的普通院校的录取分数低,所以就读艺术类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文化知识水平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学生的水平,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弱。然而高校规定的思政必修课及其统编教材,理论高度凝练、原理性和政策性强,在学生水平和课程、教材内容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学起来非常有“距离感”。 (二)专业的特殊性,使学生成为特点很鲜明的一个群体,大部分学生显示出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如自我意识突出,集体意识淡薄;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基础课程;思维活跃,但逻辑性不强;实践能力较强,但理想信念、组织纪律性不强;受社会风气影响较深等。对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未能形成正确认识,认为思政课是“讲大道理”的课程,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 在学生眼里,思政教师和思政课都是呆板和无聊的,我们就是“马克思主义老太太”。(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遵循,但未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情,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上未能形成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专业特点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学生学不下去,上课“抬头率”不高;学生不参与课堂,思政教师寂寞地在讲台演“独角戏”,体验不到自我价值,积极性倍受打击,教师也表示教不下去。这就是大多数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使学生动情动心上下功夫。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尝试将艺术资源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现以运用音乐艺术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作几点过程反思和总结。

二、音乐艺术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课程的可能性

(一)音乐艺术在思政理论课上的价值

音乐,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抒发情感和释放情绪的作用,好的音乐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和政治教化作用。正如《礼记》所言:“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审乐知政”、“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而且音乐是人们生活中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的艺术类型,普罗大众普遍喜欢音乐,也容易参与其中,时空条件宽容,非常“接地气”。 综合性的艺术学院基本都有音乐相关的专业,且学生人数较多。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么多的艺术种类中,优先考虑选择将音乐和思政理论课融合的原因。

(二)思政理论课课程运用音乐艺术资源的可能性

文艺形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运用得好,它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高校的四门政治理论课,纲要和毛概都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民族复兴历史轨迹作为主线,而中国近现代有大量的歌曲蕴含着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些歌曲都曾激励着中国人团结一致冲破黑暗和枷锁。原理课和思修课则关注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些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教化痕迹教重,更需要当代关于道德教育、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艺术作品融入课堂,以达到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将与课程内容吻合、育人目标同向而行的音乐作品带进课堂,音乐艺术的感性思维与政治理论的理性思维相结合,歌曲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生的听、看、唱和作品赏析,激发同学们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浓厚的爱国情怀,提升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形成“同频共振”的思政课堂,既能以文化人,也能以美育人。

三、思政课运用音乐艺术资源的实现路径

(一)音乐作品选择的原则

1、选择能够充分反映历史宏阔背景、反映历史事件或某种思想的音乐作品。以音乐作品补充教学目的除了让课堂气氛“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让课本的文字“动”起来,赋予理论观点以情感和温度。比如说中国近现代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进程,也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所以要关照历史。音乐作品的选择首要的是能够真实表现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各阶段历史的宏阔背景,如《黄河大合唱》、《领航新时代》;能够真实表现中华民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伟大人物的,如《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能够使某个思想理论更生动明了活泼地呈现出来的,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游击队之歌》、《八荣八耻》。

2、选择有一定传唱度和流行度的经典音乐作品。虽然说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音乐,但是能够穿越时空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精品,或在当年发挥过重大作用,或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实感情的,或旋律直击人心的,都是值得细品和学习的经典作品。倘若是一首对学生而言完全陌生的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下并不能迅速唤起兴趣、引起共情,那么就失去导入音乐作品这一环节的意义了。

3、不囿于个别音乐形式或作品的国籍。和“历史”、“ 民族”、“ 国家”、“ 党”这些关联的歌唱作品,大多是民族唱法,但我们的课堂并不是音乐专业的课堂,只要作品能达到以上1、2这两点要求,只要能更好地服务于课本内容,并不需要局限于个别音乐形式,民族的、古典的、流行的,声乐作品、交响乐都可以。作品的国籍也不需要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如讲解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就可以带入前苏联的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操作程序和方式

1、思政老师和音乐专业的老师共同探讨,根据每门课程各章的年代背景、主要内容、核心思想这些要素,制定各门课程每一章的配套曲目。带进课堂的音乐作品和讲授的内容是相关的,是能帮助学生理解那一章理论内容的,是能使书本的文字灵动鲜活起来的,是能形成共情心境的,当然也是传唱度极高的、有一定艺术欣赏价值的歌曲。课堂上,在导入、内容讲授或结束语等环节,通过声频或视频播放、集体合唱、邀请个别同学课前准备并献唱、教师对作品的介绍等方式,把音乐带进课堂,让低头玩手机的、趴桌子睡觉的同学参与到活跃的课堂活动里,让思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老师的“一言堂”。

2、在音乐专业教师师和思政教师共同研讨配乐问题之后,音乐教师同时也把这些歌曲更深刻地重新理解了一遍。在之后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他们把思政课内容也融合到专业教学中,使之成为另一个思政课堂。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一个误区,就是将艺术与时代、与人民、与现实割裂,就艺术做艺术,忽视了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要“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的使命,因此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中往往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支撑。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把专业技能、家国情怀、情思哲理都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了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样,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同向同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营造课堂思政的大环境。

3、当今时代,“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 网络平台传播速度更快、面更广。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完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们,互联网是他们获取信息和自学的首要渠道。手机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的自主性明显增强。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重视并掌握这个舆论阵地的主动权,树立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平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增加输出途径和覆盖面,打造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被边缘化。通过新媒体,如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课程班级群组等平台,将音乐艺术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的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创作过程的故事等,以图、文、声三位一体形式发布,学生可以随时翻阅、随时交流,更能表达他们的意愿和真实情感,达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满足年轻人个性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艺术类高校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专业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在使学生动情动心上下功夫。同时发挥好艺术院校艺术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新媒体展示平台,努力为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模式。思政课是可以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李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探析》[A]. 见《新时代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改革创新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2]熊群荣.《寓教于“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运用音乐艺术资源的基本策略》[A]. 见《新时代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改革创新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作者简介:

伍丽仪 (1982年8月),广东肇庆人,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

焦星海(1981年5月),甘肃兰州人,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聂耳音乐学院声乐教师,讲师。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9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音乐艺术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9J0901)

4